1. XenForo 1.5.14 中文版——支持中文搜索!现已发布!查看详情
  2. Xenforo 爱好者讨论群:215909318 XenForo专区

一定要踩到那条线 - 强迫出现的时候,我的大脑会被莫名的念头接管

本帖由 漂亮的石头2016-03-29 发布。版面名称:知乎日报

  1. 漂亮的石头

    漂亮的石头 版主 管理成员

    注册:
    2012-02-10
    帖子:
    487,766
    赞:
    47
    日报标题:走路要踩着格子、书要按颜色放……「强迫症」要怎么治?

    [​IMG] 麦芽杨,简单心理特约作者

    1.

    朋友带着一脸“Guess what”的神情凑过来:

    “你知道么,我认识一位插画师,他在路上走,每一步都要跨过一格,如果走错了,你猜他会怎样?”

    再走一遍。”我完全是一副了然的自信神情。

    “对啊对啊,是这样!你怎么知道的?”

    因为我也是啊。”

    与那位朋友的朋友走路时“跨两格”和而不同,我则是一度痴迷于阶梯中间那道金属长条,力争每一次登阶,都由足弓部卡在它的上方——臆想中,他们是金光四射的筝弦,而我每一次不偏不倚的踩踏,都是恰到好处的拨动。位于六层的教室快到了,我正好弹完一曲《阳关三叠》,像个得意的琴师施施然踱进课堂。

    有时,曲目也会换成难度更大的《高山流水》。我忙于合上那些急促处的节拍,却疏忽了足底的运动。怎么办?重新来过。有时候,如果一步没有使金属线卡到足弓的中间线,我甚至会回到起点,再爬(弹)一遍——然后,众目睽睽,我迟到了。

    现在回想起来,那正是我压力最大的一段时期。

    好在压力很快也就过去了,随着焦虑减轻,从前的困扰也就成为日后说笑的谈资。

    2.

    如果说有哪些现象会让大多数人心有戚戚“我就是!我也有!”,"强迫症"一定名列其中。

    在一些社交场合,“不好意思我好像有一点强迫症”简直可以像“你是什么星座的”一样作为破冰话题。每逢抛出,必会收到一堆回应:

    我吃完食物,一定要把装食物的塑料袋打一个结再扔掉!

    我在学校时洗澡刷卡,必须刷到整数或者几块 5 毛;

    我冲洗碗碟器皿时一定要默默念诵“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我喜欢将书架上的书按照书脊的颜色顺序排列,如果有几本书因为颜色不易归类,我宁愿忍痛将它丢掉……

    不过,笑过之后,仔细想想:我们说的“强迫症”真的是临床意义的“强迫症”吗?

    每个人都踊跃举手“我也是!”,说明这些症状不过是戳中了人们生活中的一些隐秘的点,而真实情况并没有严重到影响我们的正常生活——至少我们还能轻松地开玩笑呢。

    然而,那些真正被诊断为“强迫症”的人,可能未必笑得出来。

    大卫、芬妮或匿名,他们以这样的形式出现在有关强迫症的案例记录中:

    大卫是个记者,总是过于担心自己在文章中写了冒犯人的话,所以总要花很长时间检查问责,这种担心甚至会延续到文章出版;

    芬妮不愿和人握手,戴着橡胶手套不肯摘下,手里还拿着一个装消毒液的小瓶子;除了担心病菌,她还总是担心自己会说出一些奇怪的话让他人和自己尴尬;有的人甚至不敢碰公共场合的门,甚至因为过于害怕,到了不敢出门的地步,即使什么都不碰,每天仍要花几个小时洗手,洗到皮肤变红、破皮、流血。

    根据统计,每 40 个人中就有一个这样的人,他们的生活完全被强迫症打乱,不得不求助医生

    3.

    那么,到底怎样算是“强迫症”?

    先来看两则八卦:

    一个是关于最近美国总统竞选的热门人物:唐纳德·特朗普。不久前,我在 2006 年出版的《有人在跟踪我——变态心理学的案例故事》一书中邂逅了这个熟悉的名字。书中提到,特朗普退出了之前的一次总统竞选,因为作为候选人就必须与太多陌生人握手,而他有洁癖,总害怕手会传播病毒,他说:“这简直太可怕了,研究表明,如果你和别人握手,就有可能感冒。”

    一个是关于贝克汉姆。他曾对媒体自曝自己有强迫症,他提到,自己力求家里的物品都要达到完美效果,比如,沙发必须排成直线,衬衫根据颜色依次排开,他有 30 对一模一样的 CK 内裤,如果饮料数目不是偶数,他会扔掉一瓶以保证对称。

    ——这两个八卦的意义可并不只是满足八卦欲望,或许它们还可以帮助你理解那些关于“强迫症”的专业释义。

    强迫症的全称为“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在 NIMH(美国国家精神卫生研究院)的网站上,列出了一些典型的强迫症状,并将 Obsessions 和 Compulsions 做了区分。

    Obsessions(强迫观念)指一些引发焦虑的、重复出现的念头、冲动和意象,常见的包括:

    ·对细菌或弄脏的恐惧

    ·不期而至的禁忌想法,涉及性、宗教和伤害

    ·对他人或自己的攻击性念头

    ·希望物品达到对称或呈完美顺序

    Compulsions(强迫行为)指重复性的行为,这些行为的出现不仅为了摆脱焦虑,也为了避免那些强迫观念中的结果。常见的包括:

    ·过分清洁或不停洗手

    ·用一种特别的、精致的顺序排列物品

    ·重复检查事物,类似重复确认是否锁门或关了微波炉

    ·强迫性的计数

    那种“是我!是我!”的感觉是不是有出现了?

    先不必担心。

    事实上,这些症状很多人都会有——就像我们说笑自曝的那些——但是,那些通过专业的量表和结构性访谈被诊断为强迫症患者的人们,还通常满足以下条件

    • 无法控制这些念头或行为
    • 每天要花费 1 小时以上在这些念头或行为上
    • 实施这些行为或仪式的过程并不快乐,但可以缓解那些强迫想法带来的焦虑
    • 这些强迫性的想法或行为影响到了他们的日常生活

    ……你是否暂时松了口气?

    4.

    人们对强迫症状的关注,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 4 世纪。希波克拉底将此描述为“持续长时间的恐惧和沮丧”,只不过,这在当时被认为属于“抑郁质 / 黑胆汁质”的表现,并将此归因为“四种体液的的不均衡”。

    自中世纪开始,很长时间以来,欧洲人认为这些强迫观念,和性、亵渎等都是因为被魔鬼占据了头脑,而治疗方式则是:请神父或那些有特殊力量的人来驱魔。

    早期最有代表性的观点来自“精神分析派”创始人弗洛伊德。在 1922 年发表的模型中,他认为,强迫症是个体对本我冲动的恐惧和自我防御机制为减轻恐惧带来的焦虑而做出的反应所导致——有点拗口。其实,并非所有的心理动力学理论都赞同弗洛伊德的观点,但它们都认为强迫症反映了“攻击性冲动”与“自我压抑”之间的斗争,换句话说,当个体通过强迫行为来对抗那些可能使他们“变坏”的强迫想法时,强迫症就产生了。

    最唯物的观点来自生理学家。他们发现了两个与强迫症紧密联系的大脑系统:第一个系统是将大脑前庭区和视丘区连接在一起的回路,负责产生性冲动、暴力冲动和其他原始冲动,而第二个回路负责滤掉将第一个回路中强度过高的活动,以免对原始冲动做出过度的反应——受一种特定的 hSERT 基因的影响,强迫症患者体内的血清素受体变得更加不敏感,从而影响第二个回路的调控,使得他们对外界环境的刺激反应过度。

    好吧,我的大脑,我可以为你做些什么吗?

    5.

    我可以做些什么?(此处不是指病理性的强迫症,是指对于轻微强迫的想法和行为哦)

    首先,Don’t panic。不要惊慌。

    其次,不要压抑。

    根据心理学家做过的一项研究,越是压抑这些强迫的想法,它们出现的频率越高,甚至达到自然状态下的两倍——比方说,你能想象自己“不去想象一只白熊”吗?

    当你意识到那些强迫的想法出现,不妨将它作为焦虑的指示标识,尝试解决之前,先试着接纳,并找到与它和平共处的方式——

    甚至加以利用。比方说,一个执着地要将所有物品排列整齐的人,还有谁比他更适合做一个敬业的店员呢?

    获得 2006 年戛纳青年导演片展最佳短片奖的《Right Place》,就讲了一个这样的强迫症患者的故事。

    主人公是个普通的便利店员。他吃早餐时,圆形煎蛋必须切成九宫格,蛋黄完整地居于最中央;挑选衣服时,他站在灯泡的正下方,他的一个衣柜里挂着 8 件同样的白衬衫和 8 条颜色由浅及深的领带;他走路要沿着一条白线;出电梯门也要力求走在一条虚拟的中位线上。

    他在便利店的工作是这样的:不停跟随意挑选的顾客身后,将那些被弄乱的薯片、泡面、饼干、饭团、汽水、酒或杂志摆放齐整,而且图案露出的角度也必须一致;如果需要找钱,找回的钱币也要按照数额大小一一码放。

    这样一个人,当他注意到一个试图偷窃的女士,第一反应并非报警,而是去将那份差点被窃的货品归位,也就没什么奇怪的了。然后,他忍不住去伸手整理她不够对称的鞋袜——对方尖叫,老板怒吼,他失业了——即便如此,他走出店门后,也不忘将一箱待回收的酒瓶中的其中一支,拧转到和其他酒瓶同样的角度。

    他有一段缓慢但并不沮丧的自白:

    我有一点古怪,所以有时过得不太顺利。但我并不担心。因为我知道,就像我周围的一切都有它合适的位置,那么,在这个世界上,也一定有我合适的地方。我相信。

    像一个片尾彩蛋,最后他得到了一份新工作:整骨师。

    电影结尾闪过蒙太奇似的画面,错位的骨头一一恢复秩序。我猜,他的大脑一定在燃放多巴胺的烟花。

    以及,屏幕前的我也是。

    你也会吧?

    简小单提醒:

    强迫行为”和“强迫症”是不同的哦。

    我们每个人都多少会有一些“强迫行为”,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健康的,甚至也能够被加以使用。但是病理性的“强迫症”是不受控制的会带来极大的痛苦。如果当它严重影响到你的生活,耗时且痛苦,请一定要去精神科医院就诊,或者寻求心理咨询师的专业帮助.


    著作权归作者与简单心理所有。

    ▓转载务经授权,投稿或版权合作:✉ media@jiandanxinli.com

    欢迎关注公众号:简里里

    阅读原文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