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XenForo 1.5.14 中文版——支持中文搜索!现已发布!查看详情
  2. Xenforo 爱好者讨论群:215909318 XenForo专区

《金钱》:一曲荒诞的人性悲歌

本帖由 漂亮的石头2016-04-05 发布。版面名称:知乎日报

  1. 漂亮的石头

    漂亮的石头 版主 管理成员

    注册:
    2012-02-10
    帖子:
    487,766
    赞:
    47
    日报标题:一张假钞引发的连环事件

    [​IMG] 灯芯与沼泽,她天蓝色的眼睛里燃烧着炽热的火焰

    上个世纪 60 年代,随着二战的结束,右派力量受到打击,而左派也一度陷入茫然。青年一代的理想在残酷的现世背景之下,屡屡破灭。这些视政治为“滑稽的把戏”的一代年轻人,在后现代思潮的冲击之下,在无奈的彷徨迷惘的背后,开始怀疑现代主义,开始质疑理性的存在。

    在美国,是“垮掉的一派”;在英国是“愤怒的青年”,而在法国,则是“实际的痛苦”或者是“新浪潮”(La nouvelle vague)。各种后现代主义的横空出世,简直是对当时那个,已经建构好的现代性世界的一次强烈打击。对理性、“现代人”假设及“经纪人”假设的一次无情批判。

    [​IMG]

    如今我们谈及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脱口而出那些著名导演:让•吕克•戈达尔、弗朗索瓦•特吕弗、克劳德•夏布洛尔。《四百击》、《筋疲力尽》、《祖与占》、《漂亮的塞尔其》,这些代表作也早已不止看过一遍。而有位著名导演,他的作品,按风格来说,却又不能单纯归入“新浪潮”或者“新现实主义”,但却对各流派的导演都产生过巨大影响,包括安德列•塔科夫斯基、让•吕克•戈达尔、路易•马勒、保罗•施拉德等等,他可以说是电影史上少见的、个人便能自成一种风格的一位导演。

    罗伯特•布列松,原本是画家和摄影师,30 岁时迷上电影,转而进入电影界。从 1934 年他拍摄的第一支短片到 1983 年他的最后一部电影,将近 50 年的时光里,他总共也就导演了 13 部电影。绝对属于低产,但就是这仅 13 部电影,在日后全部都成了经典之作。布列松导演的影片,十分简约,情节很少跌宕起伏过;叙事冷静,鲜有煽情;角色台词也从简,没有半句废话。自首部以贝达尼修女院为背景的影片《罪恶天使》起,便确立下了以反映哲学性与宗教性思想为主,重视探索人物的内心精神世界,对永恒的孤独作出深沉的思考的电影风格。同时他涉猎的题材也十分广泛。

    《布劳涅森林的女人们》讲述了一个女人的爱情复仇。

    《乡村牧师日记》通过一个年轻牧师的悲剧命运来继续探讨宗教与现世,

    《死囚越狱》里的反抗者则在孜孜不倦地寻求逃亡,

    《扒手》,通过一个小偷的日常生活,展现了人情冷暖。

    《圣女贞德审判》以女英雄贞德为中心,反映了她的心理变化,也被公认为是布列松结构主义代表作,

    《巴尔塔扎尔的遭遇》则又把视野转向到一头驴子,

    而《穆谢特》,一位花季少女因为社会的无情排挤,而最终选择毁灭与死亡。

    《温柔的女子》取材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短篇小说,描述了一段悲情婚姻。

    而到了《很可能是魔鬼》和《金钱》里,布列松的关注重点放在了现代工业社会下,那些已被物化了的人们和冰冷的金钱已无太大区别,麻木不堪的众人与冷漠的灵魂,残忍直白地揭开生命的意义,已经无法探寻到,唯有赴死才能解脱。

    [​IMG]

    布列松的每部电影,都值得回味与深思。今天,我只想谈谈《金钱》(L’argent),这也是布列松的执导的最后一部电影,于 1983 年上映。作为他的收官之作,《金钱》中可谓将布列松善用的极简主义白描手法运用得炉火纯青。

    《金钱》的剧情改编于托尔斯泰的《假息券》这部短篇小说,主要讲述的就是一个普通的年轻维修工伊冯.塔尔奇,因为在一家专门售卖摄影设备的店铺里,收到了两张假钞,对假钞完全不知情的伊冯在餐馆,用了假钞来消费。被店员识破假钞后,伊冯努力辩解,店员并不相信,气急败坏的伊冯因此出手打了店员,结果招惹来了警察。伊冯将前因后果向警察坦白,并想要通过法律来证明自己的清白,但在法庭上,摄影店铺的老板以及年轻的男员工拒不承认,伊冯因此输掉了官司,同时还丢掉了工作。

    面对着妻子和幼女。走投无路的伊冯与他人打算密谋抢劫银行,但失败了,伊冯因此被判三年有期徒刑,进入了监狱。本就在监狱里度日如年的伊冯又得知女儿因病而死亡,妻子也离他而去。他一度也想寻死,偷偷藏了十几粒安眠药,并一次服下。但又因发现及时,被送往医院。而在此时,那家摄影店铺的年轻男店员因为私自抬高相机价格,想将多余的利润占为己有,却被老板发现,因而被开除工作。为了报复老板,男店员偷偷配了把老板保险柜的钥匙,盗走了老板的钱之后便一直以偷盗为生,终于因偷盗而被警察逮获,最终也入狱。

    [​IMG]

    他和出院归来的伊冯在监狱中相遇,想要赎罪的男店员提出希望和伊冯一起越狱,但伊冯面对他,只有想杀死他的心。刑满释放后的伊冯,在旅馆先安顿下,但在夜里,他却杀死了毫无交集旅店的老板以及旅店的女招待,逃之夭夭。一位好心慈善的老妇人在此时收留了伊冯,伊冯也十分感激她。但随着接触的深入,伊冯发现善良的老妇人在家中备受欺凌,生活艰难。并且老妇人也不愿反抗,选择继续这样唯唯诺诺地活着。于是伊冯在一个夜里,又将老妇人一家人全部杀死,最后自首。随着最后一个镜头——伊冯被警察戴上手铐带走。电影也就在这里结束了。

    在托尔斯泰的小说里,情节设置巧妙,环环相扣。由一张假钞引发的连环事件,最后造成的结果却如此惨烈。小说里还有大量的人物心理活动描写,和背景铺陈。但这些在电影中通通被省略掉了,布列松转而运用一种甚至可以称之为单调的极简叙事手法,用看似偶然发生的事件,来推进整个故事的发展。而其中所有人物的行动,从影片开始到结束,包括打开抽屉,关上门,举起锄头,甚至是伊冯扬起的那把杀人的斧头,都保持着同样频率的舒缓,不紧不慢。就连每个人物的表情和台词也是如此,你会看到,无论是伊冯在入狱后,妻子在一次探视中告诉他,要和他分开。全程妻子只说了一句“记住,伊冯,我们直到分手也没有吵过架。”伊冯的台词不超过五句。但我们反而对这种焦心的痛苦更加感同身受。还是后来伊冯被老妇人收留,和她在交谈时,面无表情用一种几乎不带任何情感的语调,讲述了自己是如何杀死旅店老板的过程。当老妇人问他:“你没回去尝试救活他们吗?”,伊冯只回答了一句“我不是医生”。简单的五个字,已将这种恐怖的人性上的冷漠,渲染地淋漓尽致。

    [​IMG]

    而布列松用他一向简洁和精准的镜头无声地把这个精巧的故事讲述地如此发人深思。镜头与画面在布列松的掌控下,仿佛变成了无数座桥梁,透过画面的切换来不紧不慢地叙述故事,镜头与镜头之间平滑的交替正与流逝的时间相暗合,使得整部电影沾染上一股冷峻的气息。因此我们看到:上一秒还是饭店店员对着伊冯说“你是个用假钞的骗子”,下一刻,镜头立刻转换为对伊冯一只手的特写,停格的镜头,仅仅两个特写动作:抓住店员的衣服、将他推了出去。这种突如其来的转换乍看上去出乎意料,突兀,不够连贯。但却使我在看到这一段时,不禁内心震动,只有一只手的一个单调平乏的画面,但这只手的背后却寓意着强烈的象征意味。不禁更加觉得那个世界荒谬可笑。

    [​IMG]

    而在影片后段,伊冯被好心的老妇人收留之后,她端着一碗药走在院子中,迎面过来一位神父,老妇人说自己能处理好,神父反驳道“你疯了吧,你自找的”随即一巴掌扇向老妇人。镜头并没有直接表现那扇过去的巴掌,而是转而用那盛满药水的碗——它突然的一下剧烈晃动来表达神父的残忍,一位神父竟然能出手去打一个上了年纪的老妇,他身上还残留着人性吗?金钱的恶,已渗透到生活中得每一个角落,无论是所谓道貌岸然的神职人员还是懵懂无知的青年学生,都无可避免地沾染上了这种恶。仿佛有一种这种取消了固有联系的毁灭感不只充斥影片本身,而是强有力的透出到现实中来。透过这一拳,布列松想借此传达给我们的,或许就是每个人身后那无法察觉的邪恶,一旦爆发出来,是如此地冷漠与可怕。

    [​IMG]

    布列松曾说“我不审判,我只是呈现。或者说我更愿意表现我感觉到的世界”。为了更好地达到他在电影中所追求的的那种“纯粹的自然感”,布列松喜欢在电影中启用非专业演员,在他看来,要“遵从人的自然,而不要求它更易触摸”。他更喜欢人们生活中的状态与电影中所呈现出的状态达到一致,而不只是为了达到戏剧化的冲突。通过他独一无二的电影风格,他确确实实将他感受到的世界呈现在了所有人面前,可悲地是他残酷的告诉我们这个世界是有多么地荒谬与虚无,让人不寒而栗。

    在电影方面被誉为“圣三位一体”的塔可夫斯基都不得不承认布列松是个天才,并且说道,如果布列松是第一名,那么排在他后面的那位导演只能算是第十名,这一差距实在让人沮丧。

    而戈达尔对布列松的评价则更高:“布列松之于法国电影,正如莫扎特之于奥地利音乐,陀斯妥耶夫斯基之于俄国文学。”

    [​IMG]

    相比较陀思妥耶夫斯基,布列松在影像里呈现出的残忍人性与冷酷世界更加赤裸与不加掩饰,他不像前者,还曾希冀过一丝幻想,在《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里,陀思妥耶夫斯基虽直面生活的黑暗与苦难,尖锐地揭露了人性中阴暗的一面,但他也通过塑造娜塔莎与阿廖沙这对悲情的情侣,以更多的笔触来告诉人们苦难能净化灵魂,能使人获得新生,只有爱是人类延续的希望,爱的光辉永恒不灭。而布列松则直接告诉你,从来就没有这样美好的幻象,别再抱着可笑的希望自欺欺人了,绝望吧!我们从来找不到一条出路来摆脱这些纷扰与苦痛,只能和它一起走向毁灭,走向死亡。

    布列松对于死亡的看法,倒是让我想起了海德格尔。我们的存在是存在本身强加给我们的,它既不是我们造成的,也不是我们的选择,并且它将一直延续到我们去世之时。在这一状态下,生存本身就是向死亡存在。在死亡面前,我们无处可逃,无论我们是否思虑它,死亡始终逼迫着尚且存在于世的我们,我们只能在生存中去面对死亡,去忍受因死亡而带来的种种担心与惶恐。

    [​IMG]

    不可否认的是,工业时代固然给整个社会带来了从前根本无法想象的经济大繁荣,但随之而来的种种弊端,也不禁让很多人开始反思。无论是原著《假息券》还是由布列松拍摄的《钱》,核心都是不断在人们头脑之内固化的金钱观对人的物化,对人性的剥夺以及对那个冷漠的现代社会的强烈讽刺,甚至还隐含着一丝对伪善宗教的批判。布列松强调反抗,尤其更加关心社会边缘人群那些小人物的反抗,但遗憾的是,他执导电影的后半生,也没有找出如何才能去反抗那个社会,才能面对自己内心的邪恶。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枷锁,该如何挣脱?这真的有答案吗?在我看来恐怕是无解了。

    我们别无他法,只能暂且一边直面死亡与心灵深处的黑暗,一边不断怀疑与探索,保持头脑的清醒,不要在时代的洪流中迷失自己。

    送上布列松的名言:艺术不是奢侈品,而是必需品。

    最后感谢阅读,没有微信订阅号,也没有二维码,鞠躬。

    阅读原文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