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用户,以技术创造艺术 这事儿我干过。 一句话,压力山大! 两三年前博士在读,我三十,父亲六十。商量好一起出来旅游一趟以资纪念,地点是西安。父亲从家去,我从北京去。 就在去西安的列车上,开车不久就有广播找医生。当时想想还是决定去看看,一路上有点纠结,不知道会碰到什么情况,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搞定。 我是一名心脏外科医生。外科和内科不一样,内科医生一般通科知识比较全,有点资历的基本都能应付,外科的基本上就只能处理自己专业的情况。而急诊处理最重要的是诊断和鉴别诊断,处理倒在其次。 到了现场首先向列车长表明我只会看心脏病,列车长听见以后两眼放光,说他就是心脏病!他心慌!他透不过气! 我:…… 心慌的原因可以有一万种的…… 没办法,到现场了也只有硬着头皮上。全面的问诊,现病史、既往史、生活史、家族史。呼吸快,脉速,体温不高(列车急救箱里的体温计是坏的,只能用手摸),血压正常。然后体检,肺部没问题。心率快,120+,节律齐,无杂音。腹部查了一下也没事。 坦率地说,到此为止我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诊断,只是感觉他没有什么严重的问题,就是一时的不适。急救箱里的药实在是没啥可用,也没有氧气包。我只能建议列车员把这个年轻人安置在通风良好的卧铺休息一下,做了一下安抚,告知没有什么大碍,嘱咐下站下车去医院就诊,又告诉列车员我的车厢和铺号,有事随时找我。 随后偷偷给导师打了个电话,导师想了想,觉得也没什么问题。最后熬到下站到站,一直都没人来找,心才落了地。 说实话,以前在电视里新闻里听见看见这样的消息会觉得很酷。但当自己身临其境的时候才能感觉到巨大的压力。没有任何人可以帮你,没有任何辅助检查,没有什么有效的药品,连氧气包都没有。只有十几个乘务员和乘警围着看你,等你说话给意见给指示。那种情况下,所有人都视你为权威,你嘴一张,要错了可能就会导致巨大的失误,甚至有可能生生端走一条人命。 而且,我国的医师处方权是严格规定在注册医院内的,院外 120 怎样不是很清楚,但这种现场志愿救助是法律的空白。甚至连基本的法律精神都不确定,见义勇为助人为乐到底是从好的方面去鼓励还是严格管控,没人给个说法。如果诊断错误救助失败医师是否需要承担责任谁也说不清。 所以,经历过那次以后,我想了很多。这种情况,最适合挺身而出的是急诊科医师,其次是内科医师。而我,没有全面的急救技巧,最多只能作为他们的支持和辅助,是不适合独立应对这种情况的。 前两天有个新闻,上海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中科院院士,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在赴美航班上救助了一位美国患者。巧的是这位患者正好是房颤术后心慌,对了他的路。可如果是个急腹症呢?或者脑血管意外?癫痫发作?只怕葛院士的压力也会很大吧。 站在事外评价总是很容易,身处其中才能体会不一样的滋味。挺身而出的都是好人,而没有站出来的也不能说冷漠。弘扬正义构建和谐可以表彰热心肠,但不应该批判那些沉默的人。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