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岩,说心理,要用听得懂的话 是的,家庭中是需要明确的位序的,这个位序的意义,除了权力,更多的是责任的不同。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社会中流传着“父母与孩子要做朋友”的信条,这个信条不能说全错,但是离开了具体的语境,就可能是错的。 在人格上,孩子从一出生,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有权获得来自父母对一个独立个体的尊重,在人格上,孩子与父母是平等的。基于这个平等,孩子与父母在游戏空间中,完全可以成为朋友。 但是,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在家庭生活中,父母与孩子所处的位置是不同的,父母是家庭规则的制定者,是儿女的养育者,这就决定了,父母有更多的家庭权力,当然,这个权力本身也意味着更多的责任。如颗星模糊了这个界限,如果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层级划分消失了,给子女带来的损伤将是巨大的,不仅仅是父母可能不被尊重,更重要的,可能是家庭运行的混乱,以及子女人格健康的受损。 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如果家庭中位序差别消失,有可能会发生什么样的情况: 1、父母不再是制定规则和保护规则的人。现在孩子与父母一样,具有制定规则的权力,而且很可能是随心情任意制定规则。于是两岁的孩子规定父母不可以去上班,会发生什么?这说起来有些极端,但生活中就是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家庭中的无序造成了孩子成人会依然缺少心理边界,孩子成人后依然缺少尊重规则的能力。于是就可能形成:凡是领导安排的工作我都拒绝、凡是规则我都要突破、凡是我的想法都必须被认可,否则我就会暴怒……我们可以想象这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可能会有多少碰壁的时候。更可悲的是,这些碰壁对这个人来讲,他可能并没有能力感受为是自己缺少社会适应能力,而是感受为来自世界的欺凌,这就会让他在社会生活中充满愤怒,这个愤怒也会加剧他的与人为敌,最后将他的生活毁掉。 2、父母不再是养育者,而是与子女相互养育。如果家庭中的位序消失,现在如果真的出现父母与孩子完全对等的情况,那会发生什么呢?既然是对等的,那就意味着,孩子也要成为父母的养育者,不管是情绪中的,还是现实生活中的。当然现实生活中父母放弃养育责任的并不多见,但是在情绪中,父母因为“平等”的幻想带给子女的伤害就太多见了。比如夫妻关系出现问题,妈妈不断与女儿讲述自己婚姻的困扰,孩子就需要反过来承载母亲的情感,给孩子造成的困扰有可能是对婚姻的恐惧,有可能是无法让自己长大离家,有可能是成为保护母亲的斗士,等等,不管是什么,都可能会破坏孩子未来的成人生活。 再比如父母如果没有能力耐受各种压力情感,他们可能会直接将这些压力性情感倒给孩子,孩子就反过来成为父母负性情感的容器。这就会造成孩子成长过程中负担过重,甚至会将父母的种种社会不适应归罪于自己,造成孩子的过度内疚,最终影响到孩子的成长能力。 3、当父母放弃自己的位置时,儿女就不得不顶替父母的责任。当父母在他自己原本应该有的位置上丧失功能后,为了保证家庭的正常运转,某个孩子就不得不去接替那个位置,这就会剥夺了孩子自己原本应该享有的某些权力。比如,如果家庭中父亲酗酒,完全不能养家,这时候儿子可能就会过早的担起家庭的担子;或者如果母亲缺位,大女儿就不得不顶替母亲的位置照顾其他家人,甚至会在心理上成为父亲的妻子,这就会使这个女儿自己的成人生活受到伤害。 家庭中由于位序混乱造成的问题还有很多很多。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家庭中不同层级的权力其实是与不同的责任挂钩的,但是不应该与尊重相混淆。家庭中每一个人都有权获得充分的被尊重,但是这个尊重不能等同于拥有相等的权力,而每一个拥有某种权力的人,也应该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