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标题:雷雨、冰雹……这真的是四月份该有的天气吗? 相关链接:厄尔尼诺「余威」犹存 极端天气可能贯穿全年 漠北,大气科学/强风暴物理学 一、从题主给的气温曲线上可以发现什么? 答案是两次冷锋过境。 由于受到锋后冷空气的影响,使得气温不断走低,以至于 24 小时的最低气温没有出现在 5 点,而是出现在了正午前,这也被称为是气温倒挂。 而这两次冷锋过境的原因不外乎高空槽(500hPa)过境。 500hPa 流线图上的槽,棕色的为槽线所在。 《天气学》告诉我们,高空槽槽前的抽吸作用会引起地面减压,而槽后的下沉作用会引起地面增压。所以,中纬度地区常见的天气系统的配置就是 高空槽前气旋,高空槽后高压,而这个高压通常情况下为一个冷高压。 所以第一次大槽过境,在我东部地区形成了一个较强的温带气旋——江淮气旋,它引起了华东地区普遍陆上大风和强降水。 而这第二个槽从青藏高原上空掠过并进入四川盆地,它的槽前形成了一个气象学上著名的气旋——西南低涡,简称西南涡。 西南涡的移出和增强就是题主所在地区发生雷雨冰雹的主要天气背景。 二、西南涡 1、背景 青藏高原一直是影响我国天气形势的重要大地形,青藏高原的辐射收支深远的影响着东亚乃至世界的气候。 就眼前来说,作为一个高大地形,它能起到分割气流的作用。从西侧而来的西风气流遇见青藏高原,较大部分气流都被迫绕行,一支气流向北绕过天山(形成天山高压脊和北支槽),一支气流向南途径印度缅甸(形成南支槽,也是我国南方冬季降水的主要制造者),最后在高原东侧(近在川西,远至日本)上空汇合,形成一条高空辐合带。 配合高原上高空槽的东移,就非常容易产生动力性的中尺度的低压系统,也就是西南涡。西南涡主要出现在对流层中低层低层,尤其是 700hPa 上较为明显。 它的性质既类似于热带气旋(发展过程中既有 CISK 机制),又类似于温带气旋(发展过程又有斜压不稳定),似乎可以将其归类为副热带气旋。 当有西南季风进入的时候更像是台风,而有锋面系统进入的时候则更像是温带(锋面)气旋。 2、本次过程分析 2016 年 4 月 17 日 8 点(世界时间 0 点)700hPa 已经可以看见西南涡的存在了,并且南侧的深紫色区域为西南急流,源源不断的输送输送暖湿气流。 再来看一下同一时间的地面图。地面图来源于 KMA(中央台的忘存了)。 图片右侧的日本附近的 L 就为前一天给华东造成大风强降水的江淮气旋,带三角的蓝色实线就为冷锋,而 KMA 并没有分析造成第二次降温的冷锋。这个冷锋被称为副冷锋。 题外话 (毕竟第二股锋分不分析对韩国的天气没有直接影响,就像有时候南海的弱的热带气旋负责分配台风名字的日本气象厅不给名字,只有中央台给内部编号一样。最近中央气象台的天气图天气实况 >> 天气分析 >> 中国 >> 地面 >> 基本天气分析,比之前都有了非常大的改进,像昆明静止锋之类的尺度略小的天气系统也会分析出来。也变得较为友好了,各位小伙伴也可以及时使用哦~) 说了这么多,最后的过程就是: 当时的天气系统为高层槽过境,中层西南涡(低压系统)并有暖湿入侵,低层有冷锋进入,扰动了大气产生了强对流天气。 三、最后再说一下 1、从雷达图也可以看出当时西南涡的移动路径 从川西开始发展并移出。 2、中央气象台在冰雹发生的前一天(2016 年 4 月 16 日)就发布了强对流天气预警 而湖南省气象台的反应则相对有些滞后,9 时 30 分以后才发布冰雹预警(时间记不住了,但应该是 9 时 30 几分),不过冰雹发生了才发预警似乎是各地常态。 甚至前些时间我去我家当地的气象台,正好在讨论新的放宽过的雷电预警发布标准,这个其实是合理的。(但如果说在一个发展的系统靠近的过程中不能及时发布的话,我觉得还不如不要放宽) 不过,我觉得非常有必要建立强风暴系统的临近警报机制。强风暴系统通常伴随着短时强降水、雷电、大风、冰雹等等一系列的灾害性天气,而且由于具有很强的时间分布不均性,这种临近警报只能由当地的气象台发布,而现在地方预警发布普遍滞后的现状是远远不能起到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作用的。 这似乎是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 完 除知乎应用外,如需转载请先私信联系我~~ 专栏 大气之象 欢迎关注~~~ 本人主页漠北欢迎关注~~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