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标题:妈妈常说现在的水果蔬菜都没以前好吃了,但这事没那么简单 藏在瓦村的老季,拿着乒乓球拍在LED下种番茄的啤博士成员 首先,这事儿和转基因一点关系都没有。然后说正经的。 1.温室也好,大棚也好,从来都不是以降低质量为目的的。 2.品种真的很重要:拿个苹果给你,能有概念这个是富士还是乔纳金,给你一个番茄恐怕你真不一定知道是什么品种。这没关系,但是品种和品种之间味道不一样,吃了个鲜食品种觉得味道不错,然后过几天要做番茄炒蛋,去买了个那种粉色大个的,然后切开顺手尝了尝,卧槽一点番茄味道都没有。 3.种植方式很重要:同样的品种,给不同的人种,都能种出不同的味道来。有的设施好,环境好,技术好,种出来的产量高味道好,也有能种出又搓又难吃的。 4.产地很重要:谁都知道新疆的哈密瓜甜,那是因为新疆的环境适宜哈密瓜的生长。在上海种哈密瓜能不能种?当然可以。但是要么种不到那种产量,要么投入很多来控制环境。正因为有人要吃哈密瓜,又不愿意跑去新疆,所以才有那么多人研究水果采后保鲜等技术。 5.知识和心态很重要:在农民手上买的歪瓜裂枣味道比菜场买的要好吃,但是这是两个完全不一样的供应链和产量。很多情况下,所谓的“风味”,无非是酸甜苦涩香鲜辣,取决于糖分含量、次级代谢物等的含量等。在农民手上买的水果蔬菜,是在菜园里成熟到极致了摘下来,这个当然风味是最好的。可是这也意味着摘下来你得赶快吃。超市里买的水果,是需要经过整个供应链的,并且是需要保证产量的,同时也是需要保证安全和外观品质的。可是买的时候完全忽略这些事实,却抱着“我花了这么多钱,从大超市买的,还没有乡下农民种的好吃”的心态,那可不就是自己给自己添麻烦么。而这些,都还是不考虑你买的是哪儿产的番茄,什么品种,买回家之后放了几天呢。 说完正经的,再来说些吐槽的话。 1.这个问题还真就跳不出情怀。就像我爸爸做的粉蒸肉,手艺是和我爷爷学的,可是不管他做的再好吃,也做不出爷爷做的味道,而这个差异,就是情怀的差异。说实在的,你真的不知道你小时候吃的是什么,是什么味道。你知道的只是那时候吃了你很开心。这不是一个只关于情怀的问题,但是情怀在里面一定是有作用的。 2.水果也好,蔬菜也罢,超市的供应链和找周围农民买都不一样。很多时候我们记得小时候的水果好吃,可是却忽略了那时候还有很多东西没得吃,很多东西因为产量低而吃不起。打死我也不相信当年杨贵妃吃到的荔枝味道能比现在超市西安里卖的荔枝好吃。这些从少到多,从无到有,从贵到平的变化的背后,是无数农民、农业工作者、农业食品行业从业人员和科学家一代又一代的努力。 3.还是那个问题,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找一个朋友,去超市随便买几个番茄,再从菜场买几个,不告诉你哪个是哪个,切开了让你闭着眼睛吃,然后让你排序,没准结果会让你释然很多。 4.套袋还真不仅仅是为了防虫防鸟。同时还有助于着色、糖分积累、防止自然环境的影响、避免农药残留等。 5.不要动不动就把味道不好归功于大棚、温室。还有,真没听说苹果在温室种的。 温室的存在,使得原本吃不到的东西能吃到了,原本产量低的东西产量上去了。整体提高了园艺作物的生产水平与质量(“好吃”只是质量的一个方面)。 6.嫁接的砧木主要用处是实现特殊种植目的。所谓嫁接改良(假设真有这么一说),主要是提高特定品种在特定环境下的生产,对品种本身没有任何改变。比如接穗物种或品种特别好吃,但是某个地方没法种或者种不好或者长不好,但是砧木这个物种长的特别好,可是不好吃,那就让砧木的根系来为接穗提供营养就好了,结出来的还是接穗的果实,特性取决于接穗的遗传性质。你说完全没有影响?不好说,“嫁接杂交”的概念也是有的。虽然获得性遗传这一说法早已不被人支持,但是真核生物在一些条件下存在的基因交流的确是有报道的,但是具体的机理和条件并不清晰。但是简单来说,就比如之前著名的番土豆(上面长番茄下面长土豆),长出来番茄也没有土豆味,土豆也不是番茄味儿。就是这个道理。至于苹果嫁接在李子树上吃得出李子味道。。额。。首先苹果和李子本来就是一个科不同亚科的近亲。再一个,什么是李子的味道?还有,常见的苹果嫁接通常是在野生苹果,海棠等同属的植物作为砧木,还真没怎么听说苹果嫁接在李树上的,都不是一个亚科,更不是一个属。 7.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是一个寓言故事,说的是事物因环境导致的变化。当然了,晏子当时哪儿知道橘和枳这俩看着相似的东西完全是两种不同的植物。南方苹果没有北方苹果好吃,是因为苹果适宜种植在我国北方地区,这就决定了适宜在北方种植的品种到了南方注定长不到那么好,除非额外增加成本控制环境等因素,这指的是在南方生长的苹果。同样,很多时候“南方苹果”其实是“在南方买到的苹果”,而实际上很有可能就是从北方运过来的,运输的成本和要求也导致了品质的差异。所以,南方苹果没有北方苹果好吃,并不是由于“社会发展时代进步反而农业倒退吃不到小时候那么好吃的苹果都是现在大棚惹的祸”这样的原因。 8.好不好吃的区别很多时候是由于“在哪儿买”造成的。而在哪儿买是一个选择的问题,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奢侈的烦恼”。由于供应链,超市、商场的发展,使得市场上果蔬等商品极大的丰富了,这些都是进步。但是现在的供应条件,还远不能达到让每个超市里的水果都能像从果园里新鲜摘下来的一样,这个自然需要依赖于科技的发展。就像《舌尖上的中国》里讲的松茸的故事,采摘下来,几个小时就分级包装空运到日本超市,成本可想而知。而我们感受到的“没有以前好吃”的差异,也有这个原因在里面:即,为了保证充足的市场供应,不得不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牺牲部分产量和 / 或风味。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