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标题:画了这么多年的云,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下面是平的? 漠北,大气科学/强风暴物理学 2015.7.27 更新,加了一个实际照片的例子(图侵删。) 问题是“为什么云下面总是平的?”,实际应该是是“为什么多数情况下云下面相对较平?” 首先先要讲清楚云的分类。 如果按照云的形成原理来分类,云可以分为积状云(一大团)、波状云(水波状)、层状云(一大片)、卷云(纤维丝缕状)。 而按照高度来分类则可以分为,低云,中云,高云。 而具体的分类我做了一张表格 当然,有的分类体系将 Cb 列入了直展云。因为强烈发展的积雨云可以一直近地面冲上对流层顶。 首先对于那些中云和高云来说,由于云层对于低云来说相对较薄,再加上比较高,所以看起来都是平平的,这不多说。 关键来看低云。低云是直接触及了基本的热力过程。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再烧开水的时候,冒出的白烟不是水蒸气,而是水蒸气遇冷凝结的小水珠。真正在空气中的水蒸气正如同大多数气体成分一样是无色无味的。 OK,再来说一个过程,怎么样让空气中的水蒸气发生凝结? 降温 加湿 而在在自然云形成过程中绝热降温是一个主要过程。 而在空气上升的时候,在液态水生成之前的未饱和湿空气的绝热过程,被称为干绝热过程 在气块上升的过程中,温度()和露点()会越来越接近,而温度与露点的差值()则可以近似的表示空气的饱和程度。 所以,未饱和的湿空气会在某一个高度上发生饱和,即代表水蒸气开始凝结成水滴。 这个高度被称为抬升凝结高度(LCL)。 抬升凝结高度即可以代表云低的高度。 估算公式 即是地面温度 与地面露点温度 的差值的 123 倍。但是,由于 在一天中的变化很快,又对 LCL 影响较大,所以很难选择一个合适的数值来处理,通常来说拿计算值来充当低云云高误差很大… 而我们又知道,空气的抬升分为热力抬升和动力抬升。 积云是热力抬升为主的,而层状云则是以动力抬升为主的。 所以先说积云的云底。 这个涉及到一个热泡理论。 如下图 过程是这样的,地面由于受到了太阳的加热,湿空气就形成了一个又热又轻的热泡,然后在浮力的作用下上升,上升过 LCL 的时候,就会形成一个平平的云底。而地面又会有新的热泡上升。 顺带一提,如果水汽发生了相变,则绝热过程由干绝热变成了湿绝热,如果下雨了,则变成了假绝热。 因为不止一个热泡,所以我们平时见到的淡积云(Cu hum),就会有 1-3 个云包,这些云包就是由热泡拼合而成的。 而如果热泡生成的又快,上升的速度也很快,新生成的热泡和已经上浮的热泡就可能首尾相接,形成一个锥状的上升气流组成的热柱。来支持淡积云向浓积云(Cu cong)最终向积雨云(Cb)发展。这也是所谓的热雷雨。 这个就是热力过程引起的积云形成过程。 因为 LCL 使得云底变平。(评论里小伙伴说应该加上一句 因为 LCL 在局地是固定高度的,所以云底也就是平的了~) 既然都要举栗子,那我举一个例子了~~ 这个是刚刚生成的积云,但是如果随着时间的经过,云依靠自身的浮力依旧会上升,这时它生成的基本模样还会保持,但是云底就不一定是 LCL 的高度了。 而层状云,则是由于整层空气的动力抬升形成的。 以暖锋来举栗子。(简图。。简图。。) 而波状云则是与气流的波动有关。波峰处如果低于 LCL,就不会形成云,就会有一个平平的云底部。 最后再唠叨几句。 其实由于周围干空气的夹卷混合,云的云低不是绝对的平整,而是有些地方凹进去,有些地方凸出来。 而有时候水汽比较充足的云,由于气流托不住水滴了,则会形成雨幡、雪幡这样的现象。 就像是拖着一个胡子。 而在下雨的时候,由于水汽充足,有的时候水汽在云下会重新凝结,形成碎雨云(Fn)。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