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XenForo 1.5.14 中文版——支持中文搜索!现已发布!查看详情
  2. Xenforo 爱好者讨论群:215909318 XenForo专区

平复爆炸的伤痛,这个城市给出了最好答案

本帖由 漂亮的石头2016-04-21 发布。版面名称:知乎日报

  1. 漂亮的石头

    漂亮的石头 版主 管理成员

    注册:
    2012-02-10
    帖子:
    487,766
    赞:
    47
    [​IMG] 宋宇航,世界说|主编

    如果没有那场爆炸,四月的波士顿会和曾经的 116 年一样,奔跑得矫健、纯粹而充满热情。然而三年前终点线的两声巨响刺耳又沉重,无可避免地重塑了马拉松在波士顿人心中的地位与印象。从此,对于波士顿,终点线本身多了一层含义——它疗愈着这座城的伤痛与记忆,驱赶恐惧,也构筑希望。

    1

    作为一座拥有世界上最古老马拉松传统的城市,波士顿每年吸引着无数的高水平选手朝圣般地来此圆梦。高门槛的参赛资格限制,无可比拟的观众规模,独特的赛道体验,这些特点,让“能够”参与波士顿马拉松本身,就足够骄傲。

    [​IMG]

    冲过终点线,与亲人和朋友拥抱,但选手的辉煌并未就此结束。观众在终点线后的道路两旁绵延不断,为每一个能够完成 26.2 英里的胜利者欢呼致敬。即使在 26.2 英里的终点线之前,这场竞赛也不存在失败者。志愿者们会用轮椅及时地帮助竭尽体能的选手,所有选手也都会得到观众们毫不吝惜的微笑和赞许。来自素不相识陌生人的支持,无人导演,却浑然天成。你站在赛道边,会不自觉地融入,享受为每一位奔跑者拍手和鼓励的快感,那一刻,你和这个城市不分彼此。

    对于波士顿人,马拉松从来都不只是一场单纯的竞赛。童年时,父母牵着他们的手观看比赛;青年时,他们举着啤酒和朋友们一起为选手疯狂地呐喊加油;最终有一天为人父母,他们会领着自己的孩子再次站到赛道的两旁。对于波士顿人,马拉松是他们生命记忆的一部分。

    每年四月的第三个星期一既是波士顿的马拉松星期一 (Marathon Monday),也是美国独立战争策源地——北新英格兰地区特殊的爱国者日 (Patriots’ Day)。这一天如美国总统奥巴马所说,“是自由的波士顿庆祝其历史的一天”;这一天也如所期待的那样,是奔跑的波士顿人将家与国、个人自由与社会共同体凝聚在一起的时刻。

    而就在三年前的马拉松星期一(2013 年 4 月 15 日),察尔纳耶夫 (Tsarnaev) 两兄弟实施了爆炸。264 人在这时隔 12 秒的两声巨响中受伤,29 岁的女餐厅经理卡瑞斯特·坎贝尔 (Krystle Campbell)、23 岁的中国女留学生吕令子以及 8 岁男孩儿马丁 (Martin Richard) 遇难身亡。三天后,27 岁的麻省理工校区警察西恩·克里尔 (Sean Collier) 在执勤巡逻时被在逃的焦哈尔 (Dzhokhar Tsarnaev) 偷袭殉职。

    最终,26 岁的长兄塔梅尔兰 (Tarmerlan Tsarnaev) 在随后警方的追捕中被击毙。四天后,19 岁的焦哈尔被警方抓获,并于两年后的 2015 年 6 月 24 日被宣判死刑。至今,焦哈尔被关押在科罗拉多的一所联邦监狱中,正等待一场平均执行周期 15 年以上的死刑处决。

    [​IMG]

    △ 3 年前的波士顿马拉松终点线附近发生两次爆炸,如果中国读者还有印象的话,当时恰好在现场的王石还客串了记者。

    2

    爆炸发生后,平复伤痛就是一个漫长不易的过程。然而,过去的三年里,波士顿从未停止过努力。这些努力,意义非凡。

    在这场爆炸震惊世界的第一时间,波士顿体育界最先将社会注意力凝聚起来。嫌犯被抓捕归案的第二天,波士顿著名的芬威球场上,红袜棒球队 (Red Sox) 最受欢迎的球击球手奥提兹 (David Ortiz) 在赛前演讲中慷慨陈词: “This is our fucking city, and nobody is going to dictate our freedom. Stay strong!” (这 TM 是我们的城市,没有人可以掳掠我们的自由,坚强起来!)奥巴马总统也对此回应,波士顿应对恐袭的坚强反应,让他这位总统也为之骄傲。作为这座城市的骄傲与标志,波士顿的球队们用他们各自的方式最先连接起了这个社会里分散的个体,让彼此在相互的依靠与鼓励中找到坚强的动力。

    [​IMG]

    △ 红袜队明星奥提兹在赛前演讲

    也同样几乎就在爆炸这一不幸发生的第一时间,企业、机构和个人自发组成基金会,针对有不同需要的受害者提供援助。其中最受关注的是在爆炸第二天,由马萨诸塞州州长帕特里克 (Deval Patrick) 和时任波士顿市长玛尼诺 (Thomas M. Menino) 共同倡议建立的波士顿壹基金 (One Fund Boston)。它在随后的 75 天时间里收到了来自社会各界共计 6100 万美元的捐款,同时将这笔资金全额分发给了超过 230 个受害者和幸存者,其中包括向三名遇难者家属分发的各自 219.5 万美元的受害者赔偿金。迅速、高效、透明的赔偿基金为受害者和幸存者提供了最实际的支持,他们新生活的开始因此得到了基本的保障和尊严。

    [​IMG]

    △ 波士顿时任市长玛尼诺

    每年四月的第三个星期一既是波士顿的马拉松星期一 (Marathon Monday),也是波士顿所在的马萨诸塞州为纪念美国独立战争最初战役设立的爱国者日 (Patriots’ Day)。这一天如美国总统奥巴马所说,“是自由的波士顿庆祝其历史的一天”;这一天也如所期待的那样,是奔跑的波士顿人将家与国、个人自由与社会共同体凝聚在一起的时刻。

    生活要继续,然而逝者并没有因此被社会遗忘,相反,他们依然活在人们的记忆里、活在波士顿精神——这个因他们而更紧密联系的社会共同体里。因此,所有活着的我们都是幸存者。

    2015 年 9 月,艺术家维多利亚·格尔尼卡 (Victoria Guerina) 在麻省的桥水州立大学创作了一座塑像,用以纪念爆炸中丧生的年龄最小的受害者,8 岁的马丁。塑像中的马丁是一个可爱的孩童形象,他拿着一张海报,上面写着“No More Hurting People...Peace”(别再伤害人们...和平)。艺术家说,”马丁的具体形象让我们从受害者角度来看这件事,他永远在提醒我们要做正确的选择,就像他一直活在我们身边。

    [​IMG]

    △ 小马丁塑像

    受害者中的中国女孩吕令子,也同样以某种特殊的方式和这个世界紧密地联系着。吕令子生前就读的波士顿大学,在大学董事会和捐助者的帮助下,建立了“吕令子奖学金”,给像吕令子一样的在读国际研究生提供学费减免与生活津贴,且优先考虑优秀的中国学生。2015 年的秋天,这个奖学金的第一位受益人已经诞生,是一位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的女孩,她说自己“着实为全校师生对令子的情谊感动”。

    [​IMG]

    △ 纪念爆炸案遇难者的照片贴在路灯杆上

    三年前那场爆炸中还有一部分受到伤害的人常常很少被人关注,他们是实施这起爆炸案凶手的朋友们,而他们一样在以自己的角色艰难地做着反思。在爆炸发生三周年之际,爆炸犯焦哈尔·察尔纳耶夫曾经的几位同学拍摄了一部 12 分钟长的短片《Jahah》,以演绎的方式讲述了焦哈尔的暴行给他自己的朋友们带来的连带伤害。这部影片的导演亨利·哈耶斯 (Henry Hayes) 认为,他们无法通过一部影片解释为什么焦哈尔会做出这样的事情。他们只是想提供一个视角,向人们展现那个世人眼中的罪犯在他朋友们心中的复杂形象。亨利说,“这是一个曾经被我们叫做朋友的人,虽然如此,当他做出那样事情的一瞬间,那个你所熟悉的人就永远消失了”。

    3

    爆炸三年后,今年的波士顿迎来了这座城市的第 120 届马拉松比赛,赛事的安保系统也愈加严格。从更加细致的关卡排查,到低空盘旋用以探测遥控信号的直升机,波士顿做足了充分的准备。然而无论如何细致,谁都无法保证在人性极端的恶面前我们可以万无一失。所以,爆炸三年后的今天,波士顿用什么继续奔跑?

    [​IMG]

    △ 波士顿马拉松的广告牌,今年的马拉松口号是“大胆跑” (RunBold)。

    外科医生特莱斯·德切特 (Tracey Dechert) 在爆炸发生后连续工作 30 个小时抢救患者,他在一年后接受波士顿环球报采访时说:“有两个人做了一些可怕的事情,但是有多少人在此之后做出了极其伟大的举动?无数人。当你这样看待那场悲剧,你能感到希望”。

    这个世界里存在的那些恶,可能会永远让我们猝不及防,我们也不可能为这个世界所有的恶意都做出预案。但如果有一天它们不幸地降临,我愿意把对这个世界的最后期待交给我所崇敬的、那些充满人性关怀的理想主义。因为我曾在那些人性的闪光中看到英雄、看到爱,也看到将这个社会凝聚成共同体的那些价值,正是这些价值在为我们以人的方式活着赋予意义,也让我们在人性的不堪面前,充满力量。

    爆炸三年后的今天,波士顿依旧跑得矫健、纯粹而充满热情,只是比曾经多了一份牵挂,挂念着所有在这里爱与被爱的灵魂。这是发生在波士顿这座城市的故事让我看到的世界,我想,这样的城与人,值得被热爱。

    △ 美国体育频道 ESPN2014 年制作的故事特辑《Boston Strong》,讲述爆炸案后,这个城市的心伤是如何痊愈的。

    - END -

    世界说已经建立了全球读者社群,这里拥有全世界具有国际视野的朋友,大脑洞群主会分享第一手国际资讯供大家讨论,带你感受一个真实的世界说编辑部。请戳 这次我们想玩一个“全球化”社群,查看进群规则​

    【如需引用、转载请联系世界说】


    我们的微信公众号:globusnews

    阅读原文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