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XenForo 1.5.14 中文版——支持中文搜索!现已发布!查看详情
  2. Xenforo 爱好者讨论群:215909318 XenForo专区

如何判别心理学和伪心理学?

Discussion in '知乎日报' started by 漂亮的石头, 2016-04-22.

  1. 漂亮的石头

    漂亮的石头 版主 Staff Member

    Joined:
    2012-02-10
    Messages:
    487,766
    Likes Received:
    47
    日报标题:现在伪心理学测验那么多,我们要看得再清楚一点

    [​IMG] 方浩磊,人生贵得适意尔

    @王怡蕊 的答案 已经完全回答了这个问题。不过我想从另一个角度出发,从“真”心理学的眼光来批判下“真"心理学吧。

    心理学存在的意义是解释人的想法,行为和部分社会现象的。这些想法,行为和社会现象都是客观存在的,然而人们要去系统研究它们,必须去操作定义它们。然后通过操作定义,来对这个想法,现象或者行为进行实验。

    操作定义不能准确描述现象。“operational definition”是所有心理学研究者接触到第一个术语,也是我个人看来最无可奈何的一个术语。业内有很多笑话都是几个领域的心理学家互相不交流造成的。大家都在不停地定义这个定义那个,给这个定名字,那个加标签,到最后呢,发现两个领域研究同一个”现象“,却用了毫不相干的名字,给业内交流和理解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此外,这又牵扯到这个操作定义是否准确。心理学家把人定义的概念称作"construct",其实就是生搬硬造的概念。比如说 self-esteem(自负)是一个 construct,但它实在是太宽泛了,包括了很多方面。但人们依旧是把它当做一个很具体的心理状态研究了几十年。很多研究结果都是 self-esteem 和几乎所有东西相关,其实呢?只是这个 construct 太宽泛,包含了太多林林总总的变量。这只是其中一个例子而已。

    心理学实验的道德约束影响心理学发展。上世纪七十年代,由于 Zimbardo 的斯坦福监狱实验造成的恶果,心理学实验的道德约束愈加苛刻,涉及到敏感人群的实验就要被 IRB(机构审查委员会)审核很久,各种补充材料,浪费人力物力,也制约了心理学家的创造性。80 年代之前,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室外实验,比如著名的 Dutton & Aron 的“吊桥”实验,Festinger 的一些列的 Dissonance 实验,放到如今的条件下,都没法开展。

    标签式的科学禁锢思想。这是我对心理学又爱又恨的最大一点。心理学研究,尤其是社会心理学,为了追求对照实验,为了追求统计显著性,费尽心思给人“标签”。按人格类型分类,按性取向分类,按 attachment(依恋)类型分类,按各种各样的形式来给人分类……而很多情况下,这些分类毫无意义,甚至是错误的。举两个自己看到的例子:

    1,本科的时候,上 Dr. Everret Waters 的 attachment 课,他特别反感一些社会心理学家把 attachment 当做个人特质一样去研究。attachment 是母亲和孩子的关系,而很多研究人员把它当做研究个体差异的重要工具。

    2,这学期在上一个研讨课,其中有讲 Zimbardo 近些年来关于 Time Perspective(时间洞察力)的研究。在我看来,这个 Time perspective 意义令人匪夷所思,感觉就是为了发文章而存在,因为它又提供了一种新的给人贴标签方法。当然了,他自己的名字往那一摆,成百上千条引用就来了。

    当然,真心理学可取之处还是很多的。它继承了所有自然科学的优点:严谨,务实,不草率下结论,科学框架内的实验方法等等。心理学也和统计学相辅相成,很多统计建模也广泛应用在其他学科中。心理学对大脑的研究贡献非常,虽然也可以归为神经科学 (neuroscience) 里。

    我提到的这些缺陷和硬伤,很多学科都有,想要突破,我等学渣只能等一个大神级人物来引导 paradigm shift(思考模式的转移)。改良甚至推翻现有的研究框架。

    阅读原文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