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XenForo 1.5.14 中文版——支持中文搜索!现已发布!查看详情
  2. Xenforo 爱好者讨论群:215909318 XenForo专区

达芬奇♂与♂毕加索

本帖由 漂亮的石头2016-06-18 发布。版面名称:知乎日报

  1. 漂亮的石头

    漂亮的石头 版主 管理成员

    注册:
    2012-02-10
    帖子:
    487,766
    赞:
    47
    [​IMG] ClairConstable,byebyeヾ(≧∪≦*)ノ〃

    编辑及校对:@Josiah Zheng



    达芬奇会接受毕加索的艺术吗?

    艺术到底是不是存在基本的普世的永恒的价值?是不是可以始终在作品中反映出来?

    我们先回答一下,达芬奇能不能接受毕加索:

    如果老年的达芬奇,喝了点儿小酒躺在自己沙发上悠闲的琢磨着——明天挖点儿啥坑好呢,突然间『bia-deng』一声,他穿越了。一睁眼,他到了 1907 年,遇见了马上就要名声远扬的毕加索。

    达芬奇在普众的心中大概是个着迷于科技发明并且有着无懈可击的精致画工的『神一样的男人』。但他本人对艺术的理解却没有那么酷。

    他认为:『画家的心应像镜子一样,将自身转化为对象的颜色,并如数摄进摆在面前的一切物体的形象……』

    这一观点也是有名的『镜子理论』

    换句话说,达芬奇其实认为画家,所起到的功能和镜子是一样的。再换句话说,达芬奇认为自己就是面镜子……

    所以,当达芬奇穿越了之后,看到当时毕姥爷的这幅人物肖像的时候……你觉得他会怎么想……

    毕加索《斯坦因画像》1905-6 年

    『花了个擦,好几个世纪都过去了怎么人类的画工还是这么拙劣啊……这还是他们所认为的最好的画家?跟劳资闹呢吧!』

    当然了,毕姥爷的真身应该是这样的啦……

    毕加索《亚威农少女》1907 年

    估计达芬奇老爷子看见了能直接抽过去……

    这当然是不能怪达芬奇的思想封闭,或者说他没有意识到艺术主体的能动性了。毕竟他所处的『文艺复兴』时期,在当时也绝逼是个 fashion 的运动。

    首先,那时候没有照相机这玩意儿……透视法还是个时尚的东西……画家对画作的追求就是『真!真!真!』

    要知道在达老爷子之前的一个时代,绘画风格是这个样子的……

    [​IMG]

    《善良的牧羊人》425 年

    这是神马啊摔!!!羊的身上是长了神马啊!!!盔甲嘛!!!后面背景那是神马啊!!!饭盒嘛!!!

    随后,出现了一个叫做乔托的画家,才刚刚创造出一种能够把画的颜色保持最好,而且将画面空间感发挥到最好的方法。于是出现了这幅湿壁画——

    [​IMG]

    乔托《哀悼基督》1305 年

    错落有致的人物,用石块与树枝连接成的空间,远处灰蒙蒙的山做背景,上方飞舞的小天使是亮点也是做前景的衬托。

    乔托费尽了当时所有能够用到的元素,就为了一个字——『真!』

    透视法在脏兮兮的马萨乔那儿有了新的进展。

    [​IMG]

    马萨乔《逐出乐园》1426-27 年

    人体描绘更加立体。找寻到了自带的明暗空间。

    过了不久,文艺复兴的高潮到来~达老爷子在前人们的不断探索之下,终于绘出了最接近完美的『真!』

    [​IMG]

    达芬奇《岩间圣母》1495-1508 年

    啧啧啧,后面背景的饭盒……额不太对,是山。多美~~~

    在后来,不只是画面上的『真!』(我为什么每次非要加个感叹号……),各个时期的画家们在不同的绘画方向上进行了探索,但是他们都没有脱离『摹仿论』这一思想,依然追求『真』,也就是画的像。

    魔鬼诞生



    时光跳转到 1926 年,以写实为目标的绘画形式已是强弩之末。与此同时,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一个魔鬼诞生了,有人预言绘画将被它杀死了。这个魔鬼就是照相术。虽说 1926 年现代主义绘画才迎来黄金期,但在 1826 年,世界上的第一张相片就已经粗线了……

    [​IMG]

    尼艾普斯《窗外的乐加思》1826-27 年

    虽然曝光了 8 个多小时,虽说不太清晰,但是科技这东西,发展的是真快啊。没过多久,就到达了这种程度。

    [​IMG]

    雷兰德《两种人生》1857 年

    这张摄影作品是当时照相术刚刚风靡之时的潮流摄影方式——画意摄影,从各个方面看,怎么都是觉得很像《雅典学院》嘛。

    [​IMG]

    拉斐尔《雅典学院》1510-11 年

    好吧,既然有了拍照技术,一秒钟就能搞定光影、空间、形体等等问题。那么还要绘画作甚呢。。。。摔!不画了!

    毕姥爷就是在这么一种社会意识背景下,一步一步将自己的艺术表达方式,推向成熟,推向永恒。

    绘画带给世界的,绝不应该仅仅是镜子一样的反映。

    [​IMG]

    毕加索《La Lecture》1932 年

    [​IMG]

    毕加索《鸵鸟》1942 年

    [​IMG]

    毕加索《格尔尼卡》1937 年

    [​IMG]

    毕加索《吻》1969 年

    [​IMG]

    毕加索《狂热爱好者》1912 年

    教科书上将毕加索的风格成为『立体主义』属于『形式主义』领域。也就是用形式表现情感。这一点上达芬奇那一时代的人是万万理解不能的。

    艺术是否具有永恒的价值?



    我想这个问题意思应该可以这么说『一件艺术品在现在看来十分的有价值,那么是不是以后会没有价值呢?』

    比如说我们现在的艺术世界,古典主义的作品已经不会再复兴了。所以是不是古典主义绘画没有价值了呢?

    事实上这类的观点在学校就时常听到。比方说许多画者十分看不上精勾细描出来的绘画,十分看不上画画量比例的人,十分看不上古典主义的用色等等……

    我曾经说过,尊重古人的探索就是尊重自己脚下的路。

    谁不是踩着前代人的肩膀爬上高山的呢?

    例如刚刚放上的乔托的画,在我们现在的认识水平来看画法很拙劣,但是在当时他的绘画理念以及技法都是最好的。后人一次一次的超越他,一浪一浪的后人才使得绘画历史上留下这么多成就斐然的绘画作品。

    古人就是我们现今人类的铺路者。对后世有所影响的艺术品,都具有她永恒的价值。

    后记



    刚刚整理这篇『文章』的时候,才发现竟然是一年前的自己写的。我的意思不是说时间过得好快,而是我还以为这是很久很久以前,至少两三年前的事了……

    去年年初,刚刚从设计师转专业成为艺术理论学生的我,写下这篇被无数公众号转烂了的文字,什么都没想,完全就是午饭之前的一点点娱乐罢了。

    后来发生的事情我自己没太想到,就好像第一次交上去的论文被老师表扬时候的心情一般。

    开始的时候发觉哇,好多好评,居然还被人抄了,我的内心涌起了一种很奇妙的骄傲感……..然而后期面对了一堆又一堆维权路上的奇葩事件……好吧,我还是不去在乎比较轻松…….

    时间过得太久,总想把文章中不严谨的地方改掉重新写……然而那样还不如重新开篇比较好。

    总之…….我把一个评论说『不能单单用一个镜子说就总结了达芬奇的艺术观念』的意见收取了一下,修改为了达芬奇在《芬奇论绘画》中的原话。不保证『绝对』的严谨,只提供一个思路。

    现在我和这群艺术学习路上的好伙伴们聚集在『艺期』,没有什么新的段子能拿出手……就先炒炒冷饭好了。

    觉得咦这个文看着好像眼熟的观众们,看过来……除了公共号『艺术客』是联系了我本人得到了授权外,包括网易艺术频道等等开起来特别高上大的公众号,全是抄的~不需要去责怪他们….然而如果想手动举报一下那我也不拒绝啦哈哈哈!

    2016 年 3 月 26 日

    我们在『艺期』

    作者阵容:

    @陈诺@Timothy Wang@秦浩然@Onyx庄泽曦@Josiah Zheng@刘广隶@Richard L@卜生@吴优@SakuradaRishin@项木咄@Kellod@刘斯坦@ClairConstable

    不断增加中........


    原文首发于: 艺期 (公众号:each-time)

    阅读原文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