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XenForo 1.5.14 中文版——支持中文搜索!现已发布!查看详情
  2. Xenforo 爱好者讨论群:215909318 XenForo专区

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是否会带来炫耀性消费的减少?

本帖由 漂亮的石头2016-07-02 发布。版面名称:知乎日报

  1. 漂亮的石头

    漂亮的石头 版主 管理成员

    注册:
    2012-02-10
    帖子:
    487,766
    赞:
    47
    日报标题:「你说我炫耀 100 万的车,我明明秀的是 200 万的表」

    [​IMG] 李佳飞

    想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要理解题目本身。概括来说,需要讨论以下两点:

    1. 什么是「炫耀性消费」?
    2. 什么代表了「整体生活水平」?

    为了搞清楚这两个问题,我不妨先总结一下两位高票回答的发言,然后适当地补充几点我的想法。

    【概括】

    • @费寒冬 的回答整理了维伯伦(Veblen)和布迪厄(Bourdieu)的观点,并讨论了炫耀性消费可能的几种定义。
    • 两种观点:
    1. 根据维伯伦(Veblen)的观点,炫耀消费是通过自己购买的物品或拥有的闲暇时间,向他人炫耀自己身份和地位的方式。每个社会阶层的人会模仿上一个社会阶层的购买行为,从而体现自己的地位。
    2. 根据布迪厄(Bourdieu)的观点, 炫耀性消费体现在各个社会阶层不同的生活方式。任何提升个人社会阶层的,不是用于基本生存的消费均属于炫耀性消费。
    • 炫耀性消费可能的定义:
    1. 需求和价格成正比的商品
    2. 任何提升自己阶层的消费品
    3. 让他人对自己增加尊重的消费
    4. 单纯的显摆
    • 结论:
    • 随着经济发展,收入增加,炫耀性消费会增加。
    • @Li Carly 的回答整理了最近的两篇文献,展示了这两篇文章的观点:
    1. 一个人所在社群的收入水平越高,那他 / 她的炫耀性消费会减少。
    2. 而在一个社会中,贫富差距越大,高收入人群的炫耀性消费会减少,低收入的人炫耀性消费则可能会增加。

    以上两位的贡献是非常有价值的。@费寒冬 让我了解了 conspicuous consumption 这个经济概念,而@Li Carly 让我了解了最近的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动向。作为一个经济学的博士生,我认为上面两个回答对我个人而言是非常有帮助的。

    【讨论】

    那么,对于普通的读者来说,如何更好地去理解这个问题呢?我们还是要回到对问题的定义上。不难看出,在之前的讨论中,两位对「炫耀性消费」的定义并不统一,而对于「整体生活水平」都简单地使用「收入」去定义。这样的定义,如果不说是模糊的,至少也是值得商榷的。

    为了证明我的观点,举两个生活中的例子吧。

    第一个例子。我上高中的时候,很喜欢去某家日本连锁店买文具。那个时候看来,他们卖的笔不仅好用,而且让人觉得清爽、干净,放在笔盒里也会让我心情舒畅。更主要的是,我有一种错觉,好像花几十块钱买一支笔,就可以体会到那种日本式的极简生活方式。这种「轻奢侈品」对我来说并不是为了炫耀给别人看,而是让我和这个品牌产生了一种品味上的认同感。但随着我生活水平提高以后,每次回国在这家店买笔已经成为了常态,而那种「炫耀」或是「争取认同」的心态,其实对我来说也不存在了。

    第二个例子。从一个男生粗略的角度看来,奢侈品牌的女包大概分为两种:工厂店卖的包款式比较单一,上面大多充斥着 Logo 组成的图案,从远处一看就知道是哪个品牌;正品店卖的包就要多一些款式,Logo 也要小很多,如果是不太了解的人,可能一眼看不出它的牌子。我相信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体验,随着我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更倾向在正品店而非工厂店购买女包。

    以上两个例子想要说明什么呢?我仅想补充两点:

    1. 生活水平的提高不仅可以指收入上的增加,更可以指眼界、阅历上的拓宽。我们曾经认为是「炫耀性」的商品,随着我们见识的增加,也成为了我们生活中的「必需品」甚至是「劣等品」(inferior goods)——就像我每天都会用的笔,和我们不再愿意去工厂店买的包。我们未必比过去更富有;我们只是比过去生活得更有品味了。

    2. 「炫耀性商品」的定义,会随着个体及其周围群体的收入发生改变。假设当你每月挣三千块钱的时候,可能会认为 H&M 和 Zara 是「炫耀性商品」。可当你等月薪三万的时候,这些品牌就不足以满足你在同事间炫耀的需求了——那时的你,会在 Burberry, Armani, Zegna 这些牌子里寻找「炫耀」的空间。

    因此,@Li Carly 提到的第一篇论文的结论,即「一个人所在社群的收入水平越高,那他 / 她的炫耀性消费会减少」,我表示反对。这些消费未必会减少,甚至从支出比例上看可能会增加——只不过低收入者看来是炫耀性的物品,在高收入的人群看来仅仅觉得是理所应当的消费而已。

    为什么上文的结论会出现偏差?我认为和经济学界普遍采用「能见性」(Visibility)来衡量炫耀性消费有关。这种衡量标准,导致「炫耀性商品」的定义无法随着人群的收入不同而改变。在这一点上,希望之后的研究者能够有所突破,做出更让人信服的研究结果。

    【扩展讨论】

    如果读者对「能见性」的定义和衡量标准感兴趣,那不妨读读康奈尔大学教授 Ori Heffetz 在 2011 年发表的论文【见附录】。在文中,他将物品的「能见性」定义为:人们是否能够从观察中准确地评估该物品的价值。

    注意,不同于物理属性,这里的「能见性」描述的是一件物品的社会属性。举个例子,当家长向别人炫耀自己孩子在某名校读书时,「名校的教育」本身在物理上是不可见的,但是由于听众了解在该校读书需要花费多少努力,因此家长在孩子教育上的支出也可以有一定的「能见性」。

    下面是作者从 480 份调查问卷中统计出的各种商品『能见性』的排名:

    [​IMG]

    我们看到,能见性较高的商品种类有香烟、汽车、服装、家具和珠宝,而能见性较低的商品有内衣(果不其然),慈善支出、法律支出,还有各种保险等。作者发现,问卷调查到的这个「能见性」指标能够预测不同商品在收入弹性上超过三分之一的不同。

    当然,这篇文章也具有其局限性。作者承认,他在「能见性」与「收入弹性」之间只发现了相关性,而未必可以建立因果关系。此外,这篇论文只研究了美国这一个国家的数据,对其他国家未必有普适性。Penn State 的 David Jinkins 今年有一篇论文,比较了中美两国消费者在炫耀性消费上的不同。引用放在附录里,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找来读一下。

    先写到这啦!有问题欢迎在评论区或私信与我交流。

    【附录:Reference】

    Kerwin Kofi Charles, Erik Hurst & Nikolai Roussanov, 2009. "Conspicuous Consumption and Race,"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MIT Press, vol. 124(2), pages 425-467, May

    链接:Conspicuous Consumption and Race

    Ori Heffetz. (2011) A Test of Conspicuous Consumption: Visibility and Income Elasticities.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Vol. 93, No. 4, 1101-1117

    链接:MIT Press Journals

    David Jinkins. (2016) Conspicuous consump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 Organization 127. 115-132.

    链接:EconPapers: Conspicuous consump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更多讨论,查看 知乎圆桌 · 新消费时代

    阅读原文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