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XenForo 1.5.14 中文版——支持中文搜索!现已发布!查看详情
  2. Xenforo 爱好者讨论群:215909318 XenForo专区

说说你有多糟糕,我给你 100 块钱

本帖由 漂亮的石头2016-07-02 发布。版面名称:知乎日报

  1. 漂亮的石头

    漂亮的石头 版主 管理成员

    注册:
    2012-02-10
    帖子:
    487,766
    赞:
    47
    [​IMG] 动机在杭州,微信号 happinessclass,幸福课

    「那么,我还能变好吗?」

    她的眼神很复杂,焦虑、沮丧、又怀着一丝期待。

    「有时候,我会非常绝望。」她说,「我读了很多心理学的书,学了很多心理学的课程,我试图去了解自己的问题,去尝试做改变。我有意放松自己的工作标准,学着对那些我看不上的人友善,可是这些努力却总是半途而废。这么长时间了,我一直都没什么进步。我觉得自己糟透了。」

    想起来,我遇到杨小姐,已经是十年前了。

    那时候我刚学心理咨询,总觉得自己充满力量。严格来说,杨小姐并不是我的来访者。因为我是个咨询师,经常会有一些朋友,介绍他们的朋友过来跟我聊聊。那时候大家并不觉得这样有什么问题,我也是来者不拒,觉得学有所用也很不错,就当积累经验。

    当然这样的关系会有一些奇怪,它并不是咨询室里正式的心理咨询,我也会有意避开跟他们讨论太深的问题,他们的爱恨情仇,从童年时就开始的对父母的复杂情感。但我是心理咨询师,他们总希望我能在信息有限的情况下对人有所帮助,那时候,我觉得这种期待并没什么不对,甚至我对自己也有这样的期待。

    第一次跟杨小姐见面的时候是在一个咖啡厅的包厢里。那是一个炎热的夏天夜晚,杨小姐穿着一件白色的碎花裙子,说话的时候会低头,有时候还会脸红一下。你看着她的样子,很难想象她已经是一个公司的高管了。

    杨小姐说自己的问题,是觉得自己不够好。岂止是不够好,她简直像是一个负面标签的收集器。不自信、没有安全感、社交焦虑……几乎市面流行的负面标签,她都愿意往自己身上按。平时生活中,她对人有些恐惧,能不接触就不接触。但是在工作中,她又像换了一个人,变得非常的苛刻,只要同事的工作一不符合她的要求,她就会大发雷霆,所以同事经常在背后议论她,甚至躲着她。这加剧了她对自己的负面评价,她觉得自己糟透了,也有些抑郁。

    但不是所有的人都这么看她。比如,老板就很器重她,准备让她带一个挺大的团队,这更让她觉得恐惧,她觉得自己肯定做不好。

    我知道这种负面评价。有时候,我们的不安来自别处,比如童年时我们跟父母没来得及建立起来的亲密关系。但是这种不安最终却总会归为「自己不好」。当情绪和理智需要协调一致的时候,理智总会屈服于情绪,这样,人就达到了某种和谐。对杨小姐来说,她没法马上驱散这种不安。她对自己的成功视而不见,但对自己的缺点却无限放大。这听起来很不合理,因为这会加剧她的焦虑和沮丧。但持有这样的观点也会让她自己心安理得,因为当我们的想法和感受一致的时候,我们又会觉得这个世界是熟悉的,而对熟悉的东西,我们常常会更有掌控感。

    我理解这种感受。我想帮她。

    于是,我向她摆事实讲道理。我列举了很多她的优秀之处,试图让她明白自己并没有自己想象得那么不堪。 我告诉她不安会如何影响我们的自我评价,会如何混淆事实和想法。

    我的劝说似乎起作用了。经过半个多小时的苦口婆心地摆事实讲道理,她终于意识到自己总是倾向于低估自己。她说:

    「谢谢你陈老师,你让我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原来我就是在这样一直在不停贬低自己。」 「嗯」,我长吁了一口气,刚想为自己的工作得意一下,她却低下了头,仿佛认罪般地接着说:

    「如果我是外人,看着自己这样不停地贬低自己,传递负能量,估计也得抽自己两嘴巴。」

    她的眼神黯淡了下去。我忽然意识到,坏了,她贬低自己的武器库里又多了一样重型武器,这样武器是我刚刚添加上去的。我以为自己是好心,却加重了她的问题。

    这件武器就是:「我在不停贬低自己,却又控制不了」。

    我想起我的一个来访者。他也很善于收集负面标签。任何我们在咨询中出现的负性的词,他都会按在自己身上。有一次我跟他说: 「有时候我们的问题就是没有耐心,急于改变。」

    「对对,您说得太对了。我就是这样没有耐心,有时候特别着急,总是想着事情要快点解决,一点都搁不住事。那我怎么才能改变呢?」他像是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急切地望着我。

    怎么才能很快改变「急于改变」的状态?这可真让人为难。

    现在,杨小姐也陷入了这样的悖论。

    如果她不承认自己在贬低自己,那她就跟自己想的一样糟糕。如果她承认自己在贬低自己,那她又多了一样自责的理由「贬低自己」。

    看起来,让她意识到自己在「贬低自己」并不能纠正她对自己的看法,反而让她更觉得自己不好。我得想想别的办法了。

    我想了一会,跟她说:「虽然你在不断贬低自己,但是我并不觉得,在你内心深处,你觉得自己有多不好。而且看起来你很纠结,但纠结来纠结去,也就那几样。」

    她迷惑地看着我。

    于是我接着说: 「如果你不信,我来跟你打个赌。如果你能在 10 分钟之内说出 10 个不重样的贬低自我的词,注意要不重样,那我就输给你 100 块钱,否则你就输给我 100 块钱。」

    她更迷惑了,不知道我这么说的目的是什么,但看着我高深莫测的样子,她觉得自己应该配合。

    「那好吧。」她开始想。

    「脾气不好、不宽容、社交恐惧……」,她停顿了一会,开始习惯性地不自信了,「哎呀,想不出来了,应该没有十个……」。

    「还有时间还有时间。」我鼓励她,「才这么几个,你不像是自己所说的那样,是成天琢磨自己不好的人啊。」

    她顿了顿,接着说「传递负能量、自控力差、没安全感、不自信……太霸道……悲观……疑心重」。

    最后一分钟,她终于说完了十个经常评价自己的负面的词,松了口气,一副「哎呀说了这么多负面的词,心情都不好了」的样子,看起来,哪怕是在一个游戏中,给自己这么多的负面评价也让人难受。可这难受里也有一些小得意,哪怕是一个故意设计的小游戏,赢了游戏总是让人开心的。

    该清点数量了。我让她复述了一遍这些词,不多不少,不多不少,正好 10 个。 于是,我从兜里掏出了 100 块钱,说「愿赌服输,请收下。」

    她很困惑,没想到我真的会发钱给她。连忙推迟说: 「别别,千万别,你听我的问题,我感谢还来不及呢。」 我只好跟她说,

    「你就收着,我有一句很重要的话要告诉你,你只有收下了,我才能说得出来。」

    「啊,那我都害怕听你说什么重要的话了。」她推迟了一下,接过钱,拽在手里,不知道该怎么放。

    我说: 「这句话是,当你再用这些词攻击自己的时候,你记得要跟自己说,这些标签也并不全是坏事,我用它们赢过钱。」

    「啊,是啊!」显然这句话出乎她的意料,她笑出了声来,想了一会,又说: 「是很治愈。只是 100 块钱太少了,如果千儿八百那印象就深刻了。」

    「嗯,你还得在你的负面词汇里加一条:贪心。」

    我这么做的本意,是希望创造一种新的语境,在这种语境里,能说出更多攻击自己的负面词汇不再是一件坏事,反而成了一件好事。在这样的语境中,我们就形成了一个新的悖论:

    「如果你说不出太多关于自己的负面词汇,那很好,说明你并没有那么负面。」

    「如果你说出了足够多关于自己的负面词汇,那也很好,你赢了,说明你其实还挺厉害的。况且你还赢了钱。」

    于是新的悖论代替了旧的悖论,在这样的悖论里,无论你如何做,都是对的。

    我得意极了。我觉得这样的干预方式一定会起作用。尤其当她分开时,很诚心地跟我说: 「陈老师,谢谢你,我很受益。」

    后来我就再也没见过杨小姐。后来我听那个介绍我们认识的朋友说,杨小姐说,那次见我,她觉得还挺有帮助的。

    「哦,怎么有帮助呢?」我好奇又满怀期待地问。是我的悖论真的起作用了吗?

    「她说你为了帮助她,给了她 100 块钱。咨询师通常都是收钱的,她说第一次见咨询师为了帮助人,给人钱的。她觉得你特有诚意。」

    「这样……」跟我想的不太一样。我想了一下,忽然明白了。也许悖论是有效的,但是更有效的,是我花了心思和诚意在帮她,况且还付出了真金白银。在这样的举动中,她觉得自己是重要的,被接纳的。这样的行动恐怕比语言和道理更重要。

    「只是……」朋友停顿了下,「你这么用心,是不是喜欢她啊?」

    「啊?」

    (文中案例虚构)

    你能在评论里写出 10 个甚至更多自我贬低的词吗?但钱我是给不起了啊。


    本文是为《镜相》公共号写的专栏文章。《镜相》公众号:hereandnow_jx,欢迎关注

    阅读原文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