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标题:在谷歌工作了 10 年的人,分享他的工作体验 郄小虎Tiger 我在 Google 工作了 10 年,03 年离开普林斯顿加入 Google 时,Google 还是一家 mini 创业公司,那时的大公司是微软、IBM。 我还记的在 Google 第七轮面试时,最后一个面试官穿着运动装,满头大汗地跑进来,显然是刚刚健完身。他是谷歌副总裁艾伦•尤斯塔斯(Alan Eustance)。2014 年,全球媒体报道了他从 4 万米高的平流层一跃而下,打破了三项世界纪录的壮举。 谷歌对我印象最深的两个点是:“不作恶”和“自我颠覆”。从 Google 成立以来的 10 多年,一直在给大家创造着各种各样的惊喜,也成为了全球科技的领先者。如果回头来看,我认为可以总结三个经验: 第一,需求倒逼改革。 即产品需求、业务需求、用户需求让 Google 不断改进自己的业务模式,革新业务流程。03 年加入 Google 时,Google 刚好就站在了搜索引擎时代的风口浪尖上。那时,对于搜索产品的使用率和产生的数据都是前所未有的,之前没有人见过这么大规模的数据。这个需求就要求 Google 不能从现成的解决方案中去找答案,也没办法找一个现成的产品把它拼凑起来。所以以需求为导向,意味着我们必须要将之前的业务模式推倒重来,从无到有搭建一个合适的系统。因此,日后很多领先的技术,都基于这个前提。 第二,对于基础架构的重视。 当时 Google 有一些很具体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它不仅只解决单一问题,而是希望能系统化地解决这一类问题。比如 Google 最早就开始搭建一个非常强大、超大规模的数据中心。在有了这样的一个硬件基础,再加上一批非常厉害的人,开发出了一个有深远影响的基础架构。 第三,选用最好的人,即便做最普通的工作。 不管在哪里,人的问题都非常重要。Google 一开始就把招聘的标准放得非常高。招进来的人一开始可能不做特别资深的工作,但 Google 一贯的招聘理念是把最好的人招进来,即使让他做最平凡的工作,他也能做出闪光点。这样才能保持公司持续的创造力。 另外,因为我在 Google 硅谷总部、谷歌中国都工作过,也想简单说一下中美技术人才的区别。 有人曾经问我,该如何定义一个好的技术人才?我觉得这没办法给出一个统一标准,如果用 Google 的文化来衡量,那就是能否把一个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或是完全不会的东西,在很短的时间内学会,并且做得很好,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和学习能力相比,个人经验就显得并没有那么重要。 这一点我相信放在哪里都同样适用,但同时,随着回国组建团队,开始慢慢发现中国工程师和美国工程师的一些差异: 中国的工程师有一些明显的长处,例如说,很擅长做一些理论基础很强的事情,算法、基本功、计算机能力都很强,能一件事情做得很工整、很好。 但不一样的地方在于,中国工程师的思维发散程度明显不如美国的工程师们。我们可能特别习惯于被分配一个工作,把这件事情做好。然而硅谷的工程师,他们每天中午吃饭、或是喝咖啡的时候,随便聊天都是在说,我应该做一件什么样的事情去改变世界。他们对这些事情,特别感兴趣。 不过近几年我在国内很多工程师身上也看到了很多极类似硅谷工程师的特质,特别在国内的一些创业公司里。 第一次在知乎答题,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