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标题:我在谷歌面试用户体验设计师,不光要把 PPT 做好看 夏冰莹,UX设计师@Google 谢邀。我其实面试经历很少,一个实习 + 两个工作总共只面过 5 次而已(大概是运气好吧很快就有 offer),不过现在做 Google UX 面试官半年了,还是可以答一下这题的。 光讲故事没什么太多的参考价值,下面我还是以干货为主。 Google 的面试流程大概是业内最麻烦的之一,很多人都抱怨面试过程太长: 投简历 / 被内推 / 被 recruiter 搭讪,收到 recruiter 的联系。(我是 LinkedIn 上被 recruiter 搭讪的) 电面。 Design exercise:给你几个设计命题,自选一个提交设计方案,期限一般是隔一个周末。 Onsite 面试:先有一小时的 portfolio + design exercise presentation,之后有 5 轮一对一面试。 Hiring committee 审一遍至今为止的所有反馈,决定招还是不招。 Hiring manager 抢人阶段。有 hiring manager 看上你就会联系你聊聊天,合适的话就给 offer。我当时就只有一个 hiring manager 联系而已(捂面 最后是 executive review,大老板点了头才能正式给出 offer。 更常见的,小一点的公司的面试流程基本是这样的: 投简历 / 被内推 / 被 recruiter 搭讪,收到 recruiter 的联系。 电面。 Onsite 面试:通常是多轮一对一面试,其中包括 hiring manager 本人和 hiring team 的同事,很多会要求 portfolio presentation。 Hiring manager 决定是否给 offer。 Google 之所以有这么一个比较少见的 hiring committee 制度是因为 Google 不是针对职位面试的,而是把能找到的优秀设计师全部招进来,之后再考虑分组。这种随时都缺人的大公司这样做其实是比较能保证效率和质量的,但是这个做法的弊端就是 1) 直到最后你才知道要加入哪个组,面试的时候也不能见到未来的同事,2) Hiring committee 是固定时间举行的,所以运气不好的话招聘流程会拖得很久。我面 Google 的时候从电面到 offer 花了一个多月吧。之前面过的一些小公司基本一两周就给 offer 了... 很多人私信问过我 UX 面试相关的问题,我把一些常见的 Q&A 整理出来: Q: 面试官评价作品集的时候看重什么? A: 我在看作品集的时候会考虑到的是: 设计思路:是否展示了完整的设计过程和思路?作品集只贴了成品截图没写过程的,直接 NG。只写了过程没解释为什么这么做的,同样 NG。设计过程中是否充分运用了各种设计方式(用户调研究、流程图、线框图、低保真 / 高保真、原型制作等)?是否有针对每个项目应用最合理的设计流程和设计工具?是否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有 big picture thinking? 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理念:是否有尽自己所能去了解目标用户?在设计过程中是否考虑到了不同用户的需求?设计的核心是不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是否会操作用户测试、以及合理地根据用户反馈修改设计? 视觉执行:是否能熟练运用色彩、排版、字体?是否能正确应用各平台的设计规范?是否能针对不同项目的品牌需求提出对应的视觉方案? 创新能力:不同作品之中是否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而不是套用类似的模式?是否能突破框架尝试与众不同的方案?是否能在新奇的交互模式与可用性之间权衡? 有不少人私信找我做过 portfolio review,在我看过的作品集里比较常见的一个毛病是叙事能力不足,读起来连贯性较差。还有更严重的一个常见问题是只讲了“我做了什么”而没有讲“我为什么做了这些事、它们的重要性是什么、怎么解决了问题”。面试官不想知道你就是做了用户调研然后做了线框图然后画了个高保真设计稿,是个设计师都会这些,他们想知道的是你的设计背后的想法是什么,你通过这些步骤达到了什么目的。 Q: 一对一面试的时候,会问到哪些方面的问题?看重什么? A: 除了在作品集的基础上继续考察上面提到的几点之外,我还会着重了解: 沟通 / 表达能力:阐述自己的作品和思路的时候表达是否清晰干练?和产品经理、工程师、researcher 的合作经历是怎样的?在合作中遇到摩擦是怎么处理的?怎么和工程师表述设计中的交互细节? 产品执行能力:在快节奏、高压力的工作环境下,是否能在设计质量与工作速度之间做出权衡?怎么决定“这就是正确的设计方案”?产品开发中遇到障碍的时候是怎么解决的?是否能在虚心接受不同意见的同时、坚持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理念,不为了迎合别人而放弃可用性? Drive(这个概念我想不到合适的翻译):这个人有多么喜欢做设计?作为设计师的优缺点分别是什么?是否有继续学习成长的精神? Cultural fit:在 Google 有一个词叫 Googleyness,就是“和 Google 文化的匹配度”,具体不太好解释,大概就是这个人是不是聪明、能干、有志向、健谈、有趣、有个人魅力,会让我想和他 / 她一起工作。别的公司虽然不会自己造个词,但也会考虑到这些。 很重要的一点是,面试也是让你了解自己是不是适合这个公司的一个好机会,所以面试的时候都会留出时间给你提问。多问问题、问高质量的问题,不光能帮助你了解这个公司,在面试的时候也是一个加分项。"Now, do you have any questions for me?" "Umm not really." 这种的印象分就直降了。 另外,很多公司一对一面试的时候都会有白板设计题,主要考查你的设计思路和应变能力。遇到这种题我能给你的建议就是多问问题、多花时间了解命题的背景、用例和 constraint,把思路理清楚了再着手画设计稿。 Q: UX 设计职位对 CS/ 技术的要求有多高? A: 这个因具体职位和项目而异,但总的来讲并不高。UX 面试一般不会问到编程问题,但会做前端开发、有原型制作经验绝对是加分项。另外,虽然不需要技术背景,但是如何对应不同的平台和设备做出合适的设计是必须要知道的。 Q: 英语的要求有多高? A: 有口音什么的都不是问题,主要是表达能力要强,需要做到说话有逻辑、简明扼要、有见解。虽然理论上来讲并没有对语言的硬性要求,但是语言都掌握不好也就没什么表达能力可言了,所以其实英语要求还是蛮高的。 Q: 作为设计师,在大公司和 startup 工作分别有什么利弊?(a.k.a. 我同时拿到了 Google 和 Snapchat 的 offer 我该去哪个?) A: 大公司的好处:资源多,财力足。有专门的 researcher、recruiter、实验室空间和配套设备,做起来 user research 不要太简单高效。学习机会多,身边有很多牛人,公司也会有各种活动、conference 机会等等。分工明确,不需要从 research 到 prototype 甚至到前端什么都操心。产品开发比较规范,尊重流程,很少会 cut corner。工作压力相对比较小,上下班时间稳定。 Startup 的好处:话语权大,自主性高,办事效率高,很多事一个人拍桌子就能决定,不用一层一层审批。很少有乱七八糟的跨组合作关系和政治问题需要操心。对于 full-stack designer 来讲,很多人更喜欢自己一条龙搞定 research、设计、prototype、前端,很有成就感。Startup 的前端工程师通常比较年轻、爱玩新技术,酷炫帅的设计更容易实现。然后当然还有股票... Q: 拿到 offer 之后应不应该讨价还价? A: 讨价还价不会有负面影响,不会有负面影响,不会有负面影响。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如果拿到好几个 offer,可以拿着更高的 offer 去自己更喜欢但是 offer 低的公司要 offer match。如果没有更高的 offer 但是你还不满意,那么大可以去跟 recruiter 耍嘴皮子,虽然这种情况下成功的概率不是很高,但是试一试也无妨。我拿到 Google offer 的时候就没有 competing offer,但是磨磨嘴皮子也把 sign-on bonus 多要来了 1W。没有 competing offer 的时候 base salary 很难会加,但股票和 sign-on bonus 还是有可谈的余地的。 具体的面试题 / 设计题没法透露,就不用问了。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