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XenForo 1.5.14 中文版——支持中文搜索!现已发布!查看详情
  2. Xenforo 爱好者讨论群:215909318 XenForo专区

如何看待《自杀专卖店》结局?

Discussion in '知乎日报' started by 漂亮的石头, 2016-07-04.

  1. 漂亮的石头

    漂亮的石头 版主 Staff Member

    Joined:
    2012-02-10
    Messages:
    487,766
    Likes Received:
    47
    日报标题:「悲伤都是暂时的,幸福终会到来」,真的是这样吗?

    [​IMG] 资博,学食品的

    在 2012 年法国戛纳电影节上映的动画影片里,《自杀专卖店》是相当吸引我的一部。

    如果只看故事本身,或只是略有新颖点的黑色幽默片:在一个自杀成为主流的世界里,一家祖传 10 代的夫妻老婆店,贩卖各种能帮人自杀的工具(因为在街上自杀是非法的,需要支付罚款,如果人死无财则家人连坐)。而自杀店家族里面唯一一个会笑的儿子阿伦出生后,变化悄生:阿伦帮助厌恶自身的姐姐玛丽莲重拾自信,找到自己的真命天子,帮父亲三岛和母亲 Lucrece 走出了因从事这个职业而自责的泥淖,帮自己的哥哥梵高找回社交的自信,而最终,自杀专卖店成了人们重拾自信的幸福可丽饼店。

    如果不深究咀嚼,至片尾结束为止,这部片只是主流价值观在银幕上的写照:一切悲伤都是暂时的,幸福终将降临。

    影视作品的角色常有“脸谱化”一说,王子救公主,英雄战魔王,都在其中,普罗大众,乐此不疲。君不见奥特曼换着花样吊打打小怪兽已是跨越世纪作品,而迪士尼不知把老祖宗那点肚里的深夜故事炒了几遍冷饭。揣摩这些推动剧情需要的功能型角色的设计动机和多寡对我而言是理解许多沉闷片子,从而达到“逗自己玩儿”的好方法。

    不巧,这部片如果单从角色在影片中的作用进行考虑的话,无疑是不合格的作品:比如主角作为真善美小公举公然聚集小伙伴偷窥姐姐真是惊呆了我和小伙伴;比如相比起姐姐玛莉莲,哥哥梵高存在感实在太低,全片只负责割腕刀制作;比如片中开头便出现的老头,成功向“改邪归正”的父亲三岛买到氰化物可丽饼(导演真是太爱氰这个化学恶魔了,三千元素表只取一瓢);

    再比如说,细心看上文的人已经发现的,家中四人:父亲三岛(三岛由纪夫),母亲 Lucrece,姐姐玛莉莲(玛丽莲梦露),哥哥梵高。号称自杀届 F4(误)。

    跟解读少年 Pi 三重结局一样。考虑上人物的寓意,这个故事应该这样来看:

    一个以自杀为基调的扭曲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人们因为外在的因素郁郁不乐,视死亡为救赎的路途。但某种专制的力量阻止你在公开场合这样做的权利(罚金与家人受到牵连),于是人们只能求助于专业的机构进行解脱。影片中只给了这个体制三个镜头和十句以内的台词,而父亲和母亲在大部分时间内,就是这种统治力量的映象:父亲名为三岛,影片中有个细节是父亲向一个客户推销切腹的方法,而作家三岛由纪夫正是身体力行这种方法的代言人(请自行百度过程,我看了就觉得疼疼疼啊)。现实中的三岛对日本传统的武士道精神和严厉的爱国主义深为赞赏,对日本战后社会的西化和日本主权受制于外国非常不满。是不折不扣的“保皇党”。母亲 Lucrece,应是莎翁 The Rape of Lucrece 中被国王强奸的侍女 - 象征在被政治体系控制的女性(可怜者,助纣为虐者)。长久以来,他们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走狗(或其本身),维护着它控制人们自杀权利的权力。

    而这一切在小儿子 Alan 出生后发生了改变,Alan 就是一个熊孩子的形象,一开始试图对每一个欲图自尽者带来欢笑,然而父母并不给他机会。这其中有一幕让人印象深刻:父亲在想象中意图暴力手段杀死 Alan,惊醒后发现 Alan 尚在身旁,并且试图与之牵手(结合一部分的历史,这也是一种有趣的暗示,与统治阶级达成和解)。然而父亲采用了另一种方式:他教会 Alan 吸烟,让他进行慢性的自杀(长久的腐化和消磨)。而 Alan 在被朋友唤醒之前也相信了他的父亲。

    Alan 通过赞扬她姐姐的美丽,并且送她姐姐脱衣舞曲和相关道具肯定她的魅力,最终甚至通过“破坏”的方式 -- 用低音炮震掉家中商品,营造迪斯科舞厅氛围让她找到真爱。影片中他集合了一帮小伙伴去窥视她姐姐 -- 性解放运动和打破女性固有观念行为。这种本不应由“老大哥”来压抑自己,对美的天然追求的人类天性,在姐姐旋转的舞姿中得到释放 -- 而玛莉莲梦露无疑是很好的代表。

    哥哥梵高,作为面瘫家族的头号磨刀快男,他是愤怒的执刑手,也是同样在这种制度下扭曲畸形的人(阴暗调的绘画,磨刀工作,看这一段 --《割耳朵后的自画像》:1888 年梵·高邀请高更来阿尔同住,起初他们相处愉快,但随着梵高病情反复,两个的艺术家却是不断的争吵。在一场剧烈争执后,高更大怒而去,梵·高无法阻止,亦无法抑制自己的激动,竟割下自己的左耳。世界把自己的癫狂最先传染给人类的画师——就像曾经给他的笔端注入魔力。我们惊讶地注视着梵·高扭曲的面孔、恐怖的眼神和颤抖的手势:他仿佛在代替整个人类受刑,成为痛苦的化身。想到这里,也就能理解梵·高作品中挣扎的线条与狂舞的色块:倾泄的颜料里调和着他的血,而画布,不过是他包扎伤口的绷带。这是一位生活在伤口里的大师,他习惯用伤口对世界发言。这是一个疼痛的收割者,他的镰刀最终收获了自己的耳朵)。最终剧中也是家人之情的支撑让他走出沉郁(现实中则是他的弟弟一直支持他)。

    所以实际上,故事讲的是在一个外有战争等灾难,内有专制的世界,主人公 Alan 避开了专制的扑杀和腐化,协助解放了对美丽的天然追求,以及扭曲的破坏欲的纠正。而专制发现控制人们死亡权利的手段尽毁,怒极之下拔刀追向 Alan。最终 Alan 通过伪自杀希望三岛能够不那么严肃,尽情欢笑而改变了他。

    而最终的结局也明朗了:人们可以在因为 Alan 而改变的世界里找到了继续生存下去的希望,而那些不得不求助于死亡的,拥有了自由选择死亡的权利(父亲也通过给予全片都出现的角色毒药,跟过去专制的“自己”说了再见)。

    题外话:

    影片中有很多细节的寓象让人颇能回味:代表和平的鸽子死亡与回归,伊始碾压人命而漠视到后面追打戏时全城停车,父母在送与别人死亡权利时候的忏悔,以及男孩 Alan“不然我们会变成孤儿的“动员辞。

    根据 Alan 的名字和发音去找对应原型,没有找到,私以为是某个民主战士(应该不是罗伯斯庇尔,毕竟他后期与纯粹斗士形象有所区别)。或说 Alan 代表了民主或者进步,大概也能接受。但在我自己的解读看来,一个敢于牺牲自己,异想天开,悲悯天人的形象(在原著中真正死去了),无私推动着,试图改变阶级,哪怕豁出性命的角色,总归不适合用一群人的“主义”来解释。像是形容戊戌时期笑看紫禁城的那六人,像是介绍愚昧可笑的唐吉柯德,像是 Alan,大概都先是一个名词:

    英雄。

    阅读原文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