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XenForo 1.5.14 中文版——支持中文搜索!现已发布!查看详情
  2. Xenforo 爱好者讨论群:215909318 XenForo专区

为什么「圆」字却是方的?

本帖由 漂亮的石头2016-07-04 发布。版面名称:知乎日报

  1. 漂亮的石头

    漂亮的石头 版主 管理成员

    注册:
    2012-02-10
    帖子:
    487,766
    赞:
    47
    日报标题:「圆」字一开始确实是圆的,后来它方了

    [​IMG] 趙瑾昀,楚有頑石,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其实,这个「〇」字正是「圆形」之「圆」的表意初文。

    「〇」字最早见于一件商代青铜器,著录于《殷周金文集成》1065 号:

    [​IMG]

    「〇」在这件青铜器中用为族氏名,学者多以为即「员 / 圆」的表意初文。

    族名金文非常保守,其用字往往要比同时期的应用文字要存古。

    在一般的商周金文中,表示「圆形」之「圆」的字全部用「⿱〇鼎」这个字表示。

    附带一提:「⿱〇鼎」字见于《说文解字》,是「員」的籀文写法。籀文仍然可以反映晚周时期的用字特色。
    早期古文字从「鼎」之字,小篆多减省为从「貝」。「敗」、「具」等字均是其例。
    早期古文字中的「⿱〇鼎」,严格对应了後世的「員」(亦即大陆规范字的「员」)。​

    ⿱〇鼎」(員)的甲、金、战国文字见下图:

    [​IMG]

    林义光先生在《文源》中指出:「『⿱〇鼎』(員)从『〇』从『鼎』,實『圓』之本字。『〇』,鼎口也。鼎口圓象。」

    汉字发展最主要的趋势是「形声化」(参 怎样看待海斯 / 穆恩 / 韦兰合著《World History》认为中国文字系统是中国文化进步的阻力的观点? )。早期很多能够直接「望文生义」的象形表意初文,之後都通过追加声符或者意符而构成了「形声字」。

    「圆形」之「圆」的表意初文「〇」,通过追加意符「鼎」(因为鼎口是圆形的)而构成了从「鼎」从「〇」,「〇」亦声的形声字。

    一方面,这种改造符合汉字「形声化」的趋势;另一方面,这也是出于避免混淆的需要。因为甲骨文契刻曲线比较困难,往往会将曲线改为直线(後世的隶书也有「改曲为直」的特点),所以「日」在甲骨文中往往是作方形的(同时期的金文则是作圆形的)。这样一来,单纯用表意初文「〇」的话,很容易与共时平面的「囗」、「丁」(「丁」一般作填实的方块之形,即「■」)相混。

    至于「圓」字,其最早的用例可能在战国时期。

    在随县曾侯乙墓竹简(战国早期)中,有个从「匚」从「員」的字(见下图),学界普遍释「圓」。从「匚」即从「囗」省。

    [​IMG]

    从《曾侯乙墓竹简文字编》提供的摹本来看,该字中间所从的「員」继承了殷周文字的写法,下方是「鼎」形而还未减省为「貝」形。

    而从《曾侯乙墓》(湖北省博物馆)公布的竹简照片看,该字右侧靠近竹简边缘。可能是因为这个缘故故而缺失了最右边的笔画。《吕氏春秋》中有个「三豕涉河」的典故,其实应是「己亥涉河」,「三」是竹简两侧边缘残缺的「己」字的误释。

    随县曾侯乙墓竹简中的「圓」(缺右侧笔画)字并不用为「圆形」之意,而是用作通假字,与下字「軒」一起读为「雲軒」。「雲軒」即「雲車」,传说中仙人的车架,後指帝王的车乘。

    真正用为「圆形」且不缺笔的「圓」要到汉代的居延简中才能看到:

    [​IMG]

    辞例是「前圓泉二千三百」。

    在《天水放马滩秦简·日书乙种》中,整理者给的释文有四处「圓」字,王辉先生和陈剑先生今已改释为「圜」。 故而这条用例作废。


    最後我们再说说「圆」字一家子在文献中的用例,顺便做个总结。

    鲁实先先生在《文字析义》中通过徵引诸多战国秦汉时期的传世、出土文献力证「員」是「圓」的初文:

    〇爲圜之初文,字從〇鼎者,示其如天體之圜,而以物圜爲本義。
    《孟子》云「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員」(〈離宴上〉);《淮南子》〈原道篇〉云「員者常轉」,又云「員不中規」;〈俶真篇〉云「若周員而趨」,又云「能戴大員者履大方」,又云「不能察方員」,〈時則篇〉云「規者所以員萬物也」,又云「歸之爲度也,員而不垸」;〈主術篇〉云「主道員者,運轉而無端」,又云「智欲員而行欲方」;〈齊俗篇〉云「員者走澤,方者處高」,又云「窺面而盤水則員,於杯則隋」;〈氾論篇〉云「是猶捋方枘周員鑿」;〈詮言篇〉云「員之中規,方之中矩」;〈兵略篇〉云「若轉員石於萬丈之無」;〈說林篇〉云「環可以喻員,不可以輪」;〈脩務篇〉云「其方員銳橢不同」,是皆以員爲圜全之義。又西漢墓出土竹簡《孫臏兵法》云「高則方之,下則員之」,又云「凡陳有十,有員陳,員陳者,所以槫也」,又云「敵人員陳以胥」(按:即山東臨沂銀雀山漢簡牘);《帛書經法》云「規之內曰員」(按:即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帛書),此證以漢初所寫先秦載籍,而知員爲圓之初文,益無可疑。​

    大约在战国秦汉时期,本表示「圆形」的「員」(当时作「⿱〇鼎」)字被用来表示物品数额的含义(《说文解字》:「員,物數也。」),于是人们在「員」的基础上叠床架屋造了「圓」字来专表「圆形」的含义。

    「圓」从「囗」,「囗」即「圍」初文,有「圍繞」的含义。与「圓」同义的「圜」亦从「囗」。

    最後笔者以裘锡圭先生在《文字学概要》中的相关论述作为结尾:

    [​IMG]

    [​IMG] 刘观海,w(´・ω・`)w 不要隨便圍觀我

    补充一下 @趙瑾昀 老师的答案。

    趙老师从古文字角度说明了“圆”里面那个“口”其实就是“圆”的初文“〇”变过来的,只是到了隶书时期所有的弧线都转化为了直线,“圆”中的“〇”也就成了今天方块状的“圆”。

    可以这么说,因为隶变“解散篆体,化曲为直”的关系,在隶书、楷书系统中,不存在圆形笔画组成的字。

    题主问的“但“〇”是圆的,说明圆的字也可以保留下来”其实涉及另外一个问题——人们在“隶书、楷书系统已经不存在圆形笔画组成的字”的情况下,硬生生地造了一个非主流的“〇”。

    在隶书、楷书系统中,最先这么做的可能是一代女皇武则天。他在位的时期创制了“武周新字”,或曰“则天文字”。“则天文字”中用圆圈“〇”来表示“星”字,在圆圈“〇”里加“乙”和“卍”表示“日”、“月”。

    [​IMG]

    用“〇”表示“星”并非全无道理,而是参考了“星”的古文字字形。有兴趣的知友可以看趙老师的这篇答案:「参」和「叁」这么像,它们有何渊源?

    但是由于其首次将圆形笔画引入到楷书系统,与其他字格格不入,虽然有道理,但是还是显得很奇葩。

    中国将圆圈“〇”用来表示“零”的概念,发生在武周之后,这种用法是从用“〇”作为占位符引申过去的。可以看匿名用户的回答:汉字「〇」是何时出现、普及的?

    用作数字“零”的“〇”字,究竟算不算汉字,一直有争议。

    至少当代中国的标准是不把“〇”看成是一个汉字的。《通用规范汉字表》第 25 页注释说:「零:与表数目的汉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连用时可用『〇』替代。」

    而在 Unicode 标准中,“〇”的 Unicode 编码是 U+3007,所在区段是“中日韩标点符号”,而并非 CJK 统一表意文字区。“〇”的隔壁“々”(U+3005)也是以“标点符号”的身份进入 Unicode 的。这也表明工业标准中不把“〇”视作一个汉字,而是视为一个标点符号(占位符)。

    “〇”的第三个用法创自韩国。在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扩展 A 区有这么三个韩国提交的韩国国字:


    这其实是汉字与谚文的杂交品种。

    “㔔”、“㪳”、“㫈”三个字下面的圆圈是谚文字母ᆼ(-ng),表示后鼻音韵尾。

    “加”、“斗”、“於”三个字的韩国读音是 ga、du、eo,“㔔”、“㪳”、“㫈”三个字的韩国读音是 gang、dung、eong。

    同样地,韩国人还用“乙”来表示“-l”尾音,如“㐇㐈㐉㐊㐋㐌㐍㐎㐏㐐㐑㐒㐓㐔㐕㐖㐗㐘㐙㐚㐛㐜㐝㐞㐟㐠㐡㐢㐣㐤㐥㐦”等字。见小知老师的回答:将「李世乭」转写成「李世石」是正确的吗?

    综上,在目前的 Unicode 已收字内,排除掉武则天造的奇葩字,韩国人创造的半汉半谚文字,以及用于替代数字“零”的占位符“〇”,不存在任何带有圆圈笔画的楷书汉字。这也是楷书汉字一直被叫做“方块汉字”的原因。

    阅读原文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