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标题:演技差这事,也不能只怪演员 胡戈 你去看他们在学校里的毕业作品,就会发现他们的演技其实挺好的。 那怎么毕业后或者外出商演就不行了呢? 这要从观众感受演技的方式说起。观众为什么会感受到一个演员的演技? 因为他完全变成另一个人并且真实可信,而且难度很大,一般人做不到,所以觉得他牛 B,演技好。 也就是说,要感受到演技,有两个条件,一是完全变成另一个人而且真实可信,二是一般人做不到。 统计一下那些演技强的演员的优秀作品,无一不是如此,人物真实可信且表演难度大。 而这两点,与故事类型、人物类型,剧本的质量息息相关。 人物要怎么才能显得真实可信?一个大前提是你越没见过的,越容易让你觉得真实。 举例来说,你是一个程序员,那么有一个人跟你聊天,自称程序员。你很容易就能知道他是不是真的程序员。冒牌货就容易露馅,甚至就算他真的是程序员,你可能也会因为对方的一点不对劲就觉得他不真实。而一个厨师就分辨不出来,他就很容易让厨师觉得他是真的。 再举个更有意思的例子,一个普通话很标准的人跟你聊天,自称是个农民,你就会觉得不真实,因为你见过太多农民,农民是怎样的我还不了解吗?就你这一口倍儿标准的普通话想装农民?呵呵……但让老外来看,他就分不出,所以他就觉得挺真实的。 看电影也一样如此。对多数观众来说,匪徒、流氓、坏人,最容易觉得真实,特工、警察、军人等特殊职业,也容易觉得真实,而普通职业的就不容易了。毛病比较大的人,容易觉得真实,毛病小的,容易觉得不真实。 因此,故事类型、人物类型的不同,会引起人物可信度不同。 开开心心的言情片,道德高尚的好人,人物最不容易可信。 忧忧郁郁,充满负能量的社会伦理片,涉案片,毛病多多的人,人物最容易可信。 人物可信的另一个大前提是演员自身气质要与人物设置一致。一个人物不是随便可以换不同演员来演的。再好的演员,只要他的脸会放大到整个屏幕 / 银幕,就决定了他不是什么角色都可以演。 故事类型、人物类型的不同,还会引起表演难度的不同。 什么样的表演是观众觉得有难度的?那就是这个人本身有罕见的特质,例如疯子、精神病、盲人……或者表现出罕见的情绪,例如极度愤怒、痛心疾首、歇斯底里、巨大的矛盾、悲伤、失去理智……观众会觉得这很难演,而如果没有特质,没有罕见的情绪,就会觉得容易演。 为什么《蝙蝠侠》里的小丑,《越狱》里的 T-Bag 被很多人佩服,认为演技最强? 去统计一下那些演技强的演员的优秀作品,会发现一个规律:充满了负能量,大部份涉案或涉及危机,没有一部是开开心心的言情片。 而中国的影视恰恰以言情为主,人物多为普通人(有些古装片表面上是讲皇宫里的事,实际上还是普通人之间那些唧唧我我的事,本质上是披着特殊职业外衣的普通人,跟美国电影那些真正的特殊职业和身份不一样)。在这种电影电视里,演员的演技被大大压制甚至扭曲了。 由于言情类本来就没有什么吸引人的事情,为了吸引观众,必然会夸张,一点破事要闹半天,一点挫折要引起巨大的反应,这就导致剧本里的人物不真实,不说人话,反应不正常,导致观众无法去理解这个人。一个大男人动不动说好爱好爱你……都满了……,动不动就要死要活,观众怎么理解?理解不了。MDZZ。换任何演员来演都得跪,想象一下小李子满脸幸福地对女主角说我已经满了…… 言情片里也很少有罕见的情绪,那种无病呻吟没事就大喊一通的不算数啊,离开了真实性一切都无从谈起。罕见的情绪得是由罕见的故事情节带出来,一个人为什么激烈为什么痛苦?是因为他遇到的事情使他这样,而不是他喜欢喊。 所以我认为,最大的锅还在于创作,而不是演员自身。 另外,中国有一个特殊情况,就是方言差异过大,无法在影视中普遍使用,必须改用日常生活中少见的普通话,显得剧中人物说话与真实世界有较大差异,导致真实性不足。 还有,有些影视剧拍摄比较马虎,对表演不精益求精,不力求真实,也会造成表演质量不佳。 总结,你没觉得他们有演技,是因为: 一,他演的这个人物本身就有问题,假,可信度不足。 二,表演难度太低,尤其是毛病较少的主要人物。 三,演员的自身演技有缺陷,比如习惯用力过猛,或者程式化表演。 四,拍摄比较马虎。 五,选角错误,为了商业利益,让明星去演不适合他的角色。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