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标题:看看身边就能发现,艺术和商业其实分不开 「稀奇艺术」是已被知乎认证的「机构帐号」,文末有对这位新朋友的介绍:) 稀奇艺术,稀奇是艺术,稀奇是礼物。 要说的是,艺术与商业并非水火不容,它们是互惠互利,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 首先艺术商业化,指的便是艺术的流通。其中包括艺术品流通,艺术家流通,艺术观念流通和艺术机构活动流通。艺术品在流通过程中,必定会增加其受众量,这也就为它本身的传承提供了更多可能。比如 18 世纪中期的欧洲音乐逐渐商业化,从海顿到莫扎特等作品,大部分都是当时各大音乐厅和各种组织的私人委约作品。正是这样,才使音乐成为一种平民化的娱乐活动,使无数乐谱流通和传承,避免了将音乐家的作品陷于无人问津的境地。 艺术虽然承载着人类文明最辉煌的一面,但它本身并不能作为物质满足人们的根本需求。因此艺术家也需要融入商业社会,混得基本的口粮才能维持创作。近代中国兴起的海派艺术,从最开始就是由上海商业的繁荣,促使了一批画家开始卖画为生,成就了任熊、赵之谦、吴昌硕等著名画家。随着上海商业和艺术更好融合,又推动了海派京剧和文学的崛起。 海派画家吴昌硕的画作 此外,艺术同商业的融合,让普通人通过商业化的艺术接触到当代艺术,也是拉近大众和艺术之间的距离的最佳方式。商业为艺术和大众架起一道沟通的桥梁。日本艺术家村上隆将日本漫画借由商业传递到世界各个角落,他同奢侈品牌 LV 的合作,为 LV 设计了一整套视觉形象系统,让樱花包成为经典。同样的,中国艺术家岳敏君也是如此,把艺术做成产业,再用商业推广自己。对于艺术家来说,这是一个双赢的合作。这种特殊的合作方式为他们实现了深度的多向互动,通过“公共化”而实现了其作品和个人价值的扩大和增长。 日本艺术家村上隆的画作 艺术品是精神产品,不仅具有价值,还具有使用价值。一般来说,人们收入的提高与受教育程度呈正相关关系,经济的发展在客观上刺激了人们对艺术品的需求和渴望,而市场恰恰可以满足人们对艺术品个性化的要求。各类艺术中,最容易同大众产生关系的便是公众艺术。而公众艺术通常也同商业共同成长。 以美国艺术家 Kurt Perschke 的作品为例。他在世界各地不同城市安放一个 15 英尺的红球,每个特定的位置只持续一天,成为“世界上运行时间最长的街头艺术品”。受到众多媒体的报道和艺术机构的关注。它的存在不但为大众的生活增添一抹丰富的色彩,也为相应团体和艺术家本身带来了经济效益。 美国艺术家 Kurt Perschke 的作品 谈到艺术和商业的问题,还有个无法忽略的人就是美国波普艺术家安迪沃霍尔。20 世纪 50 年代,他敏锐地感知到了当时美国消费社会的状态,用丝网印刷的方式,复制了如玛丽莲梦露和金宝罐头等商业形象,获得了巨大成功,开创了波普艺术的时代。在《沃霍尔的哲学》一书中,这样说道“赚钱是一种艺术、工作也是一种艺术、最赚钱的买卖是最佳的艺术。” 安迪沃霍尔的作品,玛丽莲梦露 1992 年,艺术批评家吕澎就提出“艺术走向市场”的口号。但艺术如何走向市场,还是一个难题。与其说艺术受到商业的影响,倒不如说艺术引导商业,才是正常的行为。 拿开启了工业设计先河的设计师雷蒙德罗维来举个例子。他同美国汽车制造商合作,设计了车型细的节油型汽车;同冰点冰箱合作,做了内部调整,奠定了现代冰箱的基础;还承接产品包装和企业设计,小到邮票、口红、可乐瓶子都有他的创意。纽约时报干脆称他为,塑造了现代世界形象的人。罗维将设计美学融入到现代生活的每个细节中,这样的艺术,才能有效地转化成商业。 雷蒙德罗维的设计作品 再比如电影,好莱坞大片里的剪辑手法,全部来自于实验短片里的剪辑手法,然后再把这些运用道商业电影中。也有很多大众艺术在商业化之前,都曾是实验艺术的范畴。总之,商业与艺术的关系并非水火不容,换句话说,商业艺术品何尝不是人类精神文明的折射呢? 阅读原文 「知乎机构帐号」是机构用户专用的知乎帐号,与知乎社区内原有的个人帐号独立并行,其使用者为有正规资质的组织机构,包括但不限于科研院所、公益组织、政府机关、媒体、企业等。这不仅是知乎对机构的「身份认证」,更是涵盖了内容流通机制、帐号规范等全套帐号体系。和个人帐号一样,机构帐号开通不需要任何费用,同时也受社区规范的监督管理,并要遵守相关协议。目前机构帐号入驻采用邀请制。您可以通过 什么是「知乎机构帐号」 来了解更多机构帐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