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标题:苦瓜长这么苦,就是为了不让你吃 小城,兴趣多到活不够 平时炒菜用的是“未成年”苦瓜,它在成熟之后是甜的。 其生存策略就是在未熟时请你不要吃它,等成熟后再吃,有利于种子传播。 动物们进化出苦涩味觉来识别一些有毒物质(生物碱、重金属盐等),未成熟的苦瓜就是冒充了毒物的味道,避免被提前吃掉,却被万恶的吃货(划掉)人类识破了…… (成熟的苦瓜↓↓↓) 黄色的皮,会自动裂开,露出鲜红色的籽。 皮不吃,籽甜丝丝滑溜溜的,很好吃。皮的味道不重要,反正是自动裂开的,动物们不需要啃皮也能吃到籽。 纠结小苦瓜(金铃子 / 癞葡萄)和大苦瓜是不是同一个东西的同学,首先,二者明确是同一物种,然后,小苦瓜未熟时也是苦的,大苦瓜成熟后也是甜的! 这次我换个炒菜用的大苦瓜,看你们还说啥 - - 顺便再提一句,提问者对辣椒的理解是错误的。 “辣椒能让人分泌内啡肽而感到爽”——这并不是辣椒的本意,它不是为了让人爽而存在的。 辣椒本来的生存策略是只让鸟类吃,不让哺乳动物吃,鸟类是感受不到辣椒素的,故而不怕辣。 这样显然更有利于传播,因为哺乳动物往往会把籽嚼碎,而鸟类没有牙,不会破坏种子,而且鸟类飞行的活动范围也比哺乳动物大的多。 这跟苦瓜是同样的悲哀,苦瓜在未成熟前不想让你吃,所以是苦的,辣椒也不想让你吃,所以是辣的,没想到这群长腿猴子百无禁忌,见啥吃啥…… 之前贴的图是小苦瓜,总有人说是癞瓜 / 癞葡萄 / 金铃子,不是苦瓜…… 都是葫芦科·苦瓜属·苦瓜种,是同一个物种,只是培养方式不同导致形态差异,西瓜之间的差异更大吧,也没见谁说小西瓜不是西瓜啊。 小苦瓜(金铃子 / 癞葡萄)的图片↓↓↓ 统一回答“为什么不等苦瓜长熟了再吃”: 1.难以掌握采摘时机,熟过头了会炸开,不适合大规模种植。 2.难以保存和运输,很多将炸没炸的也是一碰就裂,不适合大规模市场化。 3.可食用部分太少,只有红色的种皮,还不能把它单独摘出来储存。 一般能吃到的,只有半观赏性质的小苦瓜(金铃子)熟了顺便吃了,以及大苦瓜用来留种的顺便多留几个。所以市面上很少见,有的话也比较贵,不划算。 知道真相的朋友不要伤心,其实我们吃的很多蔬果都是“幼年版”的。 很多果实在未成熟时是青绿色,成熟后会变成红 / 橙 / 黄色,如果是在青绿色时就给吃掉了果实,很可能就是“幼年”期的,比如黄瓜、苦瓜。 而有些植物在“幼年”期会将养分贮存在根、茎、叶中,以备发育之需,比如萝卜、土豆、白菜等等。然而我们看上的就是这些养分贮存器,所以没等发育成年就把它们吃掉了…… 下图是“成年”的白菜↓↓↓注意,不是油菜,只是长的像而已。 (前面是白菜,后面叶子深一些的是鸡毛菜)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