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标题:别等到「失手」打了孩子,才想着该如何补救 知乎用户,养小孩爱好者 我不是来正面回答你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的。我觉得和孩子的关系需要的是规划和预见,补救一直是下下策。因为前者不解决,就需要不断的应对后者 在我的回答经常出现的就是“了解你自己的孩子”。使用自发的理解和想象来教育孩子往往就会将自己陷入一个自己看不见问题的境地里面。孩子的状态表现出“拧”在我的理解为: 她自己的表达缺乏足够的锻炼 她的情绪控制能力弱 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效率低下 父母对于孩子的行为模式了解不充分 父母对话孩子阶段性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缺乏科学认知 而以上这些都是作为养育者需要去改善的。 孩子表达能力是需要父母的引导和耐心宽容的。孩子从牙牙学语开始,就在尝试表达。但作为成人来说往往会对于这种表达疏于引导,当孩子说出一句不完整的话的时候,作为成人首先要去理解,然后,给她做出准确的表达演示。然后观察她下一次同样情况下表达的改善程度。举个自己的例子(仅作参考):女儿 2 岁半以后,说:小老鼠飞起来了。我理解以后说:你要爸爸把小老鼠拿给你?几次之后她就渐渐变成:爸爸小老鼠拿过来。这样的言语的暗示和调整是构成孩子沟通能力的提高的必要训练。而这时很重要的降低沟通难度的环节之一。 对于孩子的情绪控制我觉得很重的是给出空间和时间。也就是让孩子有发脾气的权利,有哭的权利。即使我们成人在遇到事情的时候都往往需要“单独安静一会”何况是孩子。在孩子独自释放情绪的过程之中她也是在感受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小时候给出足够的空间和时间给孩子和自己的情绪相处,她对于情绪的控制就会更好。而不会陷入自己的情绪和父母不断给出的指令(其实也是父母的情绪)相互对撞的矛盾境地。而这矛盾是会导致各种“无止境的沉默”或者“无止境的哭闹”的。 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是需要技巧的。在我感受来说就是:感受孩子的情绪,控制自己的情绪,引导、安抚、控制孩子的情绪。对于 10 岁的孩子来说。总体还是情绪的沟通。父母往往会以自己的立场和情绪来看待孩子。而我觉得,作为父母来说,最好的办法就是倒溯回自己的童年的感受,想想自己在孩子的时代里面遇到这个事情的时候,对父母的期望是什么?而不是人为自己当时多荒唐无知,父母多么有理而自己不听。否定自己的过去,也就是在否定自己孩子现在的现在。想一想有什么方式是你自己更愿意接受的模式?如果觉得自己没有方向或者能力回溯,找点家庭沟通方面的书籍来看。父母如果和孩子沟通不良,往往夫妻之间的沟通也是同样不良的。这相互都会有负面的影响。我在这方面能给的建议是,家庭成员之间首要的是情绪的沟通。然后才是沟通的文字内容。简单的举例来说的话:我爱你或者我担心你,首先是情绪的给出,然后才是字面上的意思,很多人往往说这我爱你,但是情绪上却是“你怎么不听我的”那说越多,对方越觉得被限制和管束。 对孩子的行为模式的了解这一点是我自己想出来的。这一点是光靠看书解决不了的问题。每个人孩子都会有自己特有的行为模式。同样遇到一个事情,即使是婴儿,都会有差异,这一点虽然还不能证明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但是每个孩子都是在这一点上使得教育教养无法用统一的标准答案来处理。而这种对于这种特点最需要充分了解的就是父母。在教育过程针对性的扬长避短。而且,随着孩子的成长不断的进行更新调整。这需要父母花费很多精力去有意识的观察和感受。这也是我反复强调的“了解你的孩子”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这一部分是自己手工打磨的部分。但这一切也要建立在下一点的基础上的。 对于人生的整个发展过程我们现在的科学已经有很多的研究了。对于父母来说对于孩子各个阶段,乃至成年到寿终有一个大概的框架性的了解,我觉得是很有助益的。虽然之前说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特点,但是就我现在的学习了解来说。我们的生活还不至于非常夸张的跳出研究的框架去。基本上,几岁到几岁会在生理心理上会发生些什么事情找找上基本专业书看看都可以预见到。而且在这个基础上,再手工打磨也不会搞得过于离谱。就像你不会让 1 岁的孩子练跳绳,因为你知道这不正常。当学习了足够的知识时候,你就会知道还有很多“不正常”的事情,但我们现在自发的认知里面认为是理所当然的。而且这些事情发生在我们年龄的各个阶段,可以说从出生到寿终里面,有很多“常识”性的错误存在着。而像我一开始说的。很多人处于一种看不见自己错误的境地里。 我回答问题喜欢“拐弯抹角”,因为我遇到的问题的根结总是不发生在问题主体的本身“孩子”身上。但我也力图摒弃那种:作为父母你应该做到 100 条,不应该做 100 条。我更希望能够激发每个父母探知科学教育的兴趣。这个兴趣起来了。自己就能够编出适合自己孩子的 100 条来了。对于你自己的孩子,我觉得不要纠结于这一次你的表现如何,而是你未来对于孩子和教育的认识的变化会自然而然的让你知道该怎么做。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