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XenForo 1.5.14 中文版——支持中文搜索!现已发布!查看详情
  2. Xenforo 爱好者讨论群:215909318 XenForo专区

物体的「尖锐度」有极限吗?最尖锐的物体能达到什么效果?

本帖由 漂亮的石头2016-11-29 发布。版面名称:知乎日报

  1. 漂亮的石头

    漂亮的石头 版主 管理成员

    注册:
    2012-02-10
    帖子:
    487,766
    赞:
    47
    日报标题:要定义真正的「尖锐」,「空间分辨率」才是更本质的叙述

    [​IMG] Jason,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所谓无图无真相,我来上图~

    首先纠正一点,AFM 的针头不是最尖的,和他同类型的另一种 STM 才是,这两种显微镜的原理类似但是不同,一个是利用隧穿电流,一个是用原子力~~ 但是其实两者都能实现原子级的分辨率(0.1nm)。

    此外,对于尖,我想明确一下这个概念。在宏观尺度,人们通常理解的尖其实就是很细,尖端很小,而其实尖本身带有感性色彩,即一个很尖的东西刺一下人会很疼。毕竟尖端小的话同样的力会产生更大的压强。然后,这都不是重点,如果真正要定义尖的话,我觉得空间分辨率(spatial resolution)就是尖更本质的叙述。

    [​IMG]

    这个就是 STM 的针头,这里的 scale bar 是 50 micron,再来个 TEM 照片,继续放大。

    [​IMG]

    所以可以看到,其实就这个针头而言,他 tip 的尖端也就 20 个 nm,这么大的尺度其实根本不能操作单原子。

    那究竟 AFM 操作单原子是怎么实现的呢? 答案其实是在 tip 的最前面,有吸附的杂质原子,这些杂质原子在 tip 最前沿其实只有数个,所以可以达到操作单原子的目的。

    我看有人提到了电子等。正如我上面说的,空间分辨率是尖的本质叙述,所以如果继续深究这个话题的话, TEM 是怎么也绕不过的一个坎。可是这个时候的“尖”已经不是平常的概念了,算是作为对大家支持的回馈,我就继续完善一下吧。 【 以下,我简单介绍一下 TEM 的成像和我拍的一些 TEM 的图片。

    先来 FIB,FIB 是一个精度非常高的仪器,里面的各个部件都可以说是很尖很尖。

    [​IMG]

    这个是用 FIB 切的一个长为 10 微米宽是一微米的长方块,FIB 中的 HRSEM 可以达到 200nm 的分辨率,精度非常高,而用其中的 Ga source 可以切到 10nm 的精度.

    [​IMG]

    这个是 FIB 里的钨针,大家可以注意一下现在的 scale bar,这个钨针已经非常细了,我需要用这个针把刚刚那个长方块给 lift out 出来。

    [​IMG]

    像这个样子,之后再用 Ga 离子束轰击,将这个宽度为 1 微米的长方块削薄到 40 个 nm~

    最后的效果就是这样的

    [​IMG]

    注意 scale bar 和那个小长方块的尺寸~这样,一个 tem 的样品就做好了~

    关于 TEM,请参见我在另一个帖子的回答:透射电镜下看到的原子像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感谢各位的支持, 最近比较紧,所以现在才更新~

    关于 AFM 针尖的制作,说来其实并不复杂,先上一个流程图

    [​IMG]

    首先当然是在硅基底上面长一层二氧化硅,然后用 BHF 和相应的 MASK 把想要做成针尖的区域给定下来,之后用 RIE 刻蚀掉二氧化硅下面的 Si, 由于是各项同性的刻蚀,所以离二氧化硅近的区域就会刻蚀的比较严重,所以就会在尖端形成很尖的尖端。

    [​IMG]

    整套制作流程的关键是就 etching 参数的选择. [1]

    我看到有人把尖,硬度还有刺入的深度都联系起来了,其实这几个概念,随着尺寸的减小越来越分道扬镳。宏观上,我们认为尖的东西就是那种扎一下就刺进去了。当一个尖锐的物体刺入另一个尖锐的物体时,有好几种情况。 第一种就是塑性变形,也是宏观上最常见的,这是由于尖锐的东西会对目标在尖端产生应力集中,所以施加很小的力就可以达到塑性变形的条件,或者达到临界应力,目标体内的裂纹发生扩展,表现出的刺入。然后这个时候的刺入对于尖锐物体是有硬度的要求的,然后硬度的要求也就决定了这种尖锐的程度。

    继续往尖锐的程度发展就代表着尖端物体原子数目的减少,原子数目的减少势必会影响硬度,然后需要注意的是,这时候的刺入不需要变形或是裂纹扩展了,因为它的尖锐可以比目标内的裂纹尺度还小,所以可以直接发生刺入。

    REFERENCE

    [1] Yaqiang Wang, Daniel Van der Weide, J. Vac. Sci Techonl. B, Vol. 23, No.4 Jul/Aug 2005

    阅读原文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