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XenForo 1.5.14 中文版——支持中文搜索!现已发布!查看详情
  2. Xenforo 爱好者讨论群:215909318 XenForo专区

规模是否是「分享经济」成立的前提?

本帖由 漂亮的石头2016-11-29 发布。版面名称:知乎日报

  1. 漂亮的石头

    漂亮的石头 版主 管理成员

    注册:
    2012-02-10
    帖子:
    487,766
    赞:
    47
    日报标题:寝室共用晾衣杆也算分享经济,可怎么才能做出规模呢?

    [​IMG] 知乎用户

    规模、资产密度大小不是共享经济产生的必要条件。

    规模经济只是在某些条件下可以加速共享经济平台的发展。以下请注意共享经济和共享经济平台的区别。

    共享经济由来已久,汽车共享始于 1948 年的瑞士,流行于 1980 年代的北欧。但当时都是小规模的社区本地化运作。 [文献 1]

    从密度来做模型,也可以,但是不够直接,离共享经济本质还有一定距离。目前分析的切入点主要在与传统利用模式的成本收益的权衡(基于经典的制度经济学或交易成本理论,文献较多)、最优匹配和交易成本的匹配([文献 2])。

    共享经济产生的本质:用分享的方式利用资源后获得的收益大于保有自有资产的收益的时候,人们就会联合起来。

    资产密度大或者小,都要归结到能给消费者带来多少效用来衡量。哪怕可供分享的资源再少,只要有效用增加,共享经济的模式也会产生。

    举例而言:

    (1)大学里相互借晾衣杆、刷子、扫帚的,一个寝室一个吹风机的。

    (2)同学朋友圈子里面去对方高校相互借宿的,都是共享经济。

    (3)农村里尽量不分家,大家共用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降低生产和生活成本。

    (4)城市里的健身中心最初是真正的俱乐部形式组织起来,大家出资共同购买器具。

    为什么在这些地方有共享,出了这个范围就没有了呢?

    因为这么做匹配(或者成本分担)的实现比较有效率(或者足够低)。

    匹配效率:

    寝室用具:你想用自己寝室的晾衣杆,扫帚,随手就用,室友在用了你催一催他就给你。同一个班的也还好,你敲敲门喊一下他就给你送过来。

    高校同学间住宿:相互都认识对方,借宿安全,简单,快速。

    农具的话:今天你用明天他用,自己家好说话。

    成本分担:

    花几块钱就可以买齐备打扫工具,满足使用。

    相互免费住宿,成本低。不确定损失小。

    农村自己家的农具,大家都比较爱惜,也会在家长的监督下轮流修理。

    健身俱乐部都是本地附近的人或者付费的人,成本分担和近距离到达有优势。

    当前,对各类资源进行“共享式”开发的平台就很好地减少信息不对称和降低交易不确定性,从而使得匹配更有效率(评价体系,平台为交易双方担保等);其次,以平台方式交易也降低了直接交易成本和搜寻成本;最后,共享式平台使得参与者付出较少成本就可以获得较大收益。

    为什么我们今天会往资产分享密度上想呢?

    原因可能在于当前的分享经济是由于信息网络技术发展太快造成的,太多的资源(车、房子、人力资源)在短短几年之间都可以被平台组织起来。所以,当前热议的“分享经济”这一概念是基于信息技术的互联网平台分享经济。当资源被互联网平台组织利用以后,对应的产品如果可以带给人们更多的效用(或比其他途径获取节省更多成本),人们就会放弃其他线下的和自有的途径获取资源。

    所以问题不妨改为:“可供平台交易的资源密度(或者绝对量、相对量)到了什么程度,对某一资源进行利用的互联网平台企业才会产生,进而相关的行业才能形成?”

    进一步以汽车共享为例:“Uber 平台租车服务和对应的信息技术为消费者带来期望收益等于大于线下出租和自己开(买)车时,uber 至少需要将单价做到多少钱,此时平台至少要接入多少辆车?”“长期维持 Uber 平台在行业内的垄断地位并盈利时,Uber 另一端连接了多少司机”

    估算均衡时平台上的车辆需要知道消费者的需求曲线。目前有人依据 uber 企业数据计算点弹性,然后估计需求曲线,进而计算消费者剩余。[文献 3]

    同样,依据需求曲线我们可以估算均衡的资源分享数量。我们可以参照[文献 3],做一下中国其他行业的。

    参考文献:

    [1] Shaheen, S., Sperling, D., &

    Wagner, C. (1999). A Short History of Carsharing in the 90's. The Journal of World Transport Policy and Practice, 5(3), 18-40.

    [2] Einav, L., Farronato, C., & Levin, J. (2015). Peer-to-Peer Markets.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Working Paper Series, No. 21496.

    [3] Cohen P, Hahn R, Hall J, et al. Using Big Data to Estimate Consumer Surplus: The Case of Uber[J]. Nber Working Papers, 2016.

    阅读原文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