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XenForo 1.5.14 中文版——支持中文搜索!现已发布!查看详情
  2. Xenforo 爱好者讨论群:215909318 XenForo专区

人究竟为什么要努力?

本帖由 漂亮的石头2017-03-27 发布。版面名称:知乎日报

  1. 漂亮的石头

    漂亮的石头 版主 管理成员

    注册:
    2012-02-10
    帖子:
    487,766
    赞:
    47
    日报标题:- 人为什么要努力 ? - 不努力就连寿命都会变短


    回答来自机构帐号KnowYourself

    [​IMG] KnowYourself,宇宙中最酷的心理学社区: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会喜欢

    我们来从反面回答下这个问题吧。如果我们完全不努力、不追求,开启享乐模式,会怎么样?

    你一定听说过类似这样的话,“我现在的努力就是为了有朝一日不用努力,过上尽享快乐的生活。”这样的人生目标当然也没有什么不对,不过和你想象中不同,这种享乐主义的生活可能给你造成的伤害,和那种完全不快乐的生活可能一样严重。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曾在 2013 年刊登过一项基于遗传基因学检测的研究,这项研究证明,如果只是纯粹的享乐,而不追求人生的意义,那么这种快乐对你的健康可能并没有什么好处,甚至还可能起到反向的作用。

    在分析纯粹享乐对我们身体可能造成的影响之前,首先我们先来介绍这个研究中对于快乐和意义的区分定义。这项研究所针对的两种状态被分别称作快乐(happy)与意义(meaning)这个研究讨论的是一种“狭义”的快乐/享乐,是指你一个人的开心,这种“感觉良好”是与他人无关的;意义感则关乎美德与奉献,超越了单独的个体。

    此前,已有一项来自 Florida State University 的心理学研究致力于探究“快乐的生活”和“有意义的生活”的区别到底在哪,分别对人们意味着什么。

    经过一个月的针对 397 个样本的研究,他们下了这样的定义:快乐,即我们通常说的一种利他的给予(giving)行为。不追求人生意义的快乐,描述的是一种相对浅薄、自利的生活:你一切顺利,自身的需求很容易得到满足,不会陷入什么困难和纠葛。而意义感则完全来源于你对他人,或者社会的付出。“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作为人就是要照顾他人、服务他人的。这会使我们感到人生有意义,但却不一定会使我们快乐。”研究者之一 Roy Baumeister 说。

    而登载在 PNAS 上的研究则从生理层面给予了佐证。来自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Chapel Hill 的 Fredrickson 和 UCLA 的 Cole 分析了被试的“快乐感”与“意义感”的自我报告水平,以此来区分出不同的人群作为分析样本。

    他们用这样一些问题来测量快乐(自我享乐)的水平:

    • 你会经常感到开心吗?
    • 你常觉得生活充满乐趣吗?
    • 你是否总觉得满足?

    以下问题则用来测量意义感水平(自我实现的幸福):

    • 你是否经常认为人生是有方向、有意义的?
    • 你是否经常感到自己对社会有所贡献?
    • 你是否经常感到自己在某个社群 / 团体有归属感?

    与神经科学家通过大脑扫描来判断不同区域对不同刺激的反应一样,研究者从基因层面,将对应快乐感与意义感的不同基因做了研究。此前,Cole 已经证明,长期处于逆境中的人,是有某种特定的基因表达模式的。当人们感到非常孤独,为爱人的逝去而悲痛,或勉强维持生计时,他们的身体也会进入“威胁模式”(threat mode),这会触发与压力相关的基因模式:促炎基因变得活跃起来,同时,抗病毒反应的相关基因的活性则会下降。

    简单说来,就是处于逆境中、感到孤独和悲伤的人,患炎症和受到病毒感染的几率会比一般人要高。这从我们的祖先就开始了:在需要应对猛兽入侵和同类间的残杀的情况下,为了应对身体受伤,人体免疫系统就会有炎性反应,即自身先触发炎症,来抵抗伤口的细菌。

    “你的免疫系统是具有前瞻性的。”Fredrickson 表示,如果你长期处于孤独和不幸中,它就会致力于防范细菌感染。而如果你是社交达人,拥有很多健康的社会关系,身体就会形成抵御病毒入侵的抗体,以防范与大量人员接触可能导致的病毒,如传染病等。

    Cole 和 Fredrickson 发现,生活得很“快乐”、但几乎不追求人生的意义的人,和那些“长期身处逆境的人”的基因表达模式非常相似。这些处于被 Fredrickson 称作“空洞的积极情绪”(Empty positive emotions)的快乐状态的人,身体却一直在做好预防细菌威胁的准备,促炎反应会变得活跃,也就是说,即便他们并未患病,身体也会先调动自己处于一种“炎性反应状态”,以抵御可能会患病的风险。如此,处于长期炎性状态的身体,罹患心脏病和癌症的风险将会更高。

    以下四种人在基因的表达模式上是一致的:长期身处逆境的人、患有双向障碍且处于躁狂状态的人、在酒精和药物的作用下进入人为诱导的欣快状态的人、还有就是那些觉得生活中充满了享受的快乐的人。他们的免疫系统一样容易主动激发炎症,从而增加他们罹患重大疾病的风险。

    这项研究还证明,那些追求人生意义的人,更容易获得对人体更有益的基因表达模式。无论是那些既感到快乐、又感到人生充满意义的人,还是那些追求人生的意义、但不一定快乐的人,逆境应激反应的活性都比较低,他们的身体不会像处于逆境、孤独中的人那样,调动自己身体的炎性来应对细菌感染,而是会为我们准备抵御病毒的抗体,以便让我们在人群中也不容易被传染病毒。

    Fredrickson 坦承,这个研究令她很惊讶,因为她此前认为,积极的情绪不但能够拓宽视野,还能增强你抵御逆境的能力。几千年来,哲学家、伦理学家们都在讨论享乐(hedonism)与幸福(eudaimonism)的命题。这次的研究则从基因角度证明,单纯的享乐似乎是不够的,如果想要活得更久,人们需要追求意义。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来自伟大的德语诗人保罗策兰,他出生于讲德语的犹太人家庭,父母惨死于集中营。当他的父母被抓去集中营之后,他在给女友的信中这样写到:

    “我目睹我自己的生活变得苦不堪言,但最终成为正直忠诚的人性之路,我将一如既往地追寻。”

    或许我们的基因能给我们一些关于“努力追求人生意义”的启发。以上。

    阅读原文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