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北京高考文科第一名熊轩昂在接受采访时说: 农村地区的孩子,越来越难考上好学校。你像我这种,属于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衣食无忧的,而且家长也都是知识分子,而且还生在北京这种大城市,所以在教育资源上享受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是很多外地的孩子,或者农村的孩子,完全享受不到的。所以这就决定了我在学习的时候确实能比他们走很多捷径。现在的状元都是家里又好又厉害的。我父母是外交官,很早就给我营造一种很好的家庭氛围,包括学习上的习惯、性格上的培养,都是潜移默化的。因为我这一步的基础打得比较牢靠,所以最后自然就水到渠成。 熊希灵,社会与认知 配合下面这些新闻来看这个问题会更有意思: 媒体:从“赢在高考”到“赢在子宫” 高考神话已破? 中青报调查“起跑线”恐慌:5 岁学英语被问“怎么这么晚?” 中产鄙视链:绝不让娃和没英文名的孩子同读幼儿园 阶层固化、中产焦虑的问题不仅在知乎,这两年开始在互联网的各个角落泛滥成灾。有人开始批判中国的所谓“中产阶级”只是物质上达到了相应的水平,精神层次上的精致利己主义简直就是在侮辱“中产阶级”这个在历史上大大小小社会变革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的群体。 我倒不想评判这种精致利己的价值取向是对是错,作为一个心理学工作者,只想单纯从主观幸福感的角度讨论一下,这些因为争夺教育资源而焦虑的中产阶层们,也确实应该向题中这名高中生多学学这种向下关怀的胸襟,因为这种胸怀真的能让你更幸福。 中国中产阶层焦虑的一个迷思在于,试图通过“赢在子宫前”让子女有更高的智力,通过从小让孩子学会打扮从而有更好的外表吸引力,通过良好的教育环境让子女将来有机会获得更高的收入。然而这些努力对于提升子女将来的幸福感是徒劳的,研究表明除了收入能显著预测幸福感之外,智力外表与幸福感并没有显著相关(Diener, 1984; Diener, Wolsic, & Fujita, 1995; Diener & Seligman, 2004)。尴尬的是,收入对幸福感的微弱影响也只是针对穷人来说的,中产阶层们早就超过了靠提高收入可以提升幸福感的临界点。 其实对中产阶层而言,真正能显著预测幸福感的因素是人际关系(Diener & Seligman, 2004; Myers, 1999)。不可否认的是,中产焦虑们也从来没有放弃过对维护自己及下一代人际关系的努力:矫正英语发音、学习高尔夫、练习优雅的社交礼仪,然而这些刻意的维护难免显得有那么一点,累。焦虑的中产们始终将自己及子女置于一种向上社会比较的氛围中,诚然,一定程度的向上比较、将优秀的人作为自己的榜样,有助于产生激励,并且还能由此提升自我价值感(Lockwood & Kunda, 1997)。然而长期置身在这样竞争的氛围中,向上的努力一旦受挫,很容易萌生自卑感,产生消极的自我评价(Suls & Wheeler, 2013)。顺带一提,紧张的竞争氛围会导致更多不道德行为(Hegarty & Sims, 1978),我只能尽力让自己不去揣度这种长期紧张竞争氛围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会有怎样的人品。 转而言之,就算中产们的努力没有白费,财务自由了、社会地位稳固人际关系良好了,这种人生赢家的状态就该是完满了?也未必,当中产阶层们为自己的子女铺平了成长的道路,一步一步将他们送上成功的领奖台时,说不定会发现自己儿女患上了痛苦的“冒充者综合症”:他们否定自己的能力,将自己的成功归因于幸运、良好的环境等外部因素,终日惶恐于自己并没有真正的能力获得这些成就,总是忧心有一天会有人揭穿自己。事实上,这些冒充者综合症患者往往过多地关注了自己在金钱、名誉等世俗方面的成功,较之矫正他们的归因方式,倒不如直接将他们从这种对个人成就的患得患失中解救出来。 说到这里,大概可以绕回我开始提到的观点了:拥有向下关怀的胸襟,对中产而言恐怕更能提升自己的幸福感。向下的社会比较不仅能提升自我评价,以维护积极的自尊(Collins, 1996),更重要的是,这种向下的关怀或许能让中产们从自己个人那点寸尺得失中解放出来,将自身幸福的格局从简单的享乐型幸福(hedonic happiness)转向对更有质感的意义型幸福(Eudaimonic happiness)追求。事实上,前人研究也早已表明,享乐型幸福永远是短暂的,所有享受带给你的愉悦感最多不过持续数天。意义性的幸福感追求则往往能持续三个月以上(Huta & Ryan, 2010)。多一些向下的社会关怀,多一点改变社会的责任使命感能让人更幸福并非空口无凭,早有发表在 Science 的研究表明:花钱在别人身上比花在自己身上更幸福(Dunn, Aknin, & Norton, 2008)。 当然,在不同人的价值体系中,什么样的追求才是“意义”,什么样的人生才算是有质感,都会有不同的定义,我不想在这里争论这样的话题,但我还是想表明这样一种态度:高颜值、多才多艺、富可敌国这些世俗的成功标杆或许让人殷羡,但当你追溯到这一切成功背后的顺风顺水时,是否觉得有些索然无味? 我们的中学课本里引用爱因斯坦的话说,评价一个人的价值,不是看他从这个社会获得了什么,而是看他对这个社会贡献了什么。我始终觉得,这句话用于评价一个中产阶层出身之人是否成功,恰如其分。 而对于还在努力朝上要进入中产的人而言,我也有一句鸡汤的话想要分享:评判一个人的价值,不该是看他取得了什么,而是他努力过程中所表现出的那些人类所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美好品质:坚毅勇敢、爱己及人。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