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志,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虽然《冰与火之歌》整体上是虚构的轻魔幻题材,但很多人物、事件和物品均取材于真实的历史,尤其借鉴了中世纪英格兰的历史。这样整部剧集就好像一个规模宏大的拼图,可能由几百万个小拼块组成,其中大部分又都与现实世界能够建立起连接。 其实所有虚构文学的创作不是完全天马行空的臆造,精明的作者会将现实世界的元素换个包装,重新贴上标签,成为自己手中的素材。下面就从几个方面说一下这种有趣的关联。 席恩所受的折磨与中世纪的酷刑 剧中席恩 · 葛雷乔伊软弱可悲又充满矛盾的人物,他作为史塔克家族的养子,对这个家庭充满了美好的感情。但在时局变迁的时候却没有自己的立场,成为了临冬城的敌人。给观众印象最深的自然是他被变态的小剥皮折磨的过程。在中世纪的英格兰类似的残酷刑罚颇为常见,它被统治者用来镇压叛乱和束缚人民的思想。 人称“血腥玛丽”,不惜一切手段试图将英国带回天主教怀抱的的英格兰女王玛丽一世(Mary I) 火刑被用来对付异教徒或者破坏天主教法规的分子。1553 年,英格兰第一位女王玛丽一世登基,这位虔诚的天主教徒就用火刑来对付那些新教人士,力图将已经迈向新教的英格兰重新拉回到天主教的阵营当中。在她执政的 5 年间,先后烧死了 300 多名新教徒,因此被称为血腥玛丽。被烧死的人中不仅包括了大主教和贵族,还包括了微不足道的平民百姓。一位盲人老太太因为请人给她朗读圣经而被判有罪,被活活烧死。 而最残酷的刑罚当然用于惩治叛国罪上,在东方凌迟已经算是极刑,但在英格兰刑罚比这还残忍得多。《勇敢的心》中的威廉华莱士最后在伦敦的大街上被砍头,实际上的刑罚比这残忍很多,剧中也进行了一些暗示,但因为过于血腥并没有细致描写。根据文献记载,首先华莱士被放到一块木板上拖拽到行刑场,而后被绳索套住脖子吊起,但与执行绞刑不同的是吊起高度很低,以防止犯人脖子折断,目的只是让他达到几乎绝气的地步,然后再将其放下。之后华莱士被放在肢解台上,四肢被困住,一名刽子手先是残忍地切下华莱士的生殖器然后再切开他的腹部取出内脏,每取出一样都会在犯人面前焚烧,直到内脏全部被掏空,才将华莱士砍头并肢解成几块。头会被送往伦敦塔悬挂示众,而四肢和躯干会送往英格兰其他地区以及苏格兰和威尔士,以警告各地的民众不要作乱。 瑟曦的风流韵事也源自现实素材 剧中的瑟曦金发碧眼、身材苗条,是七国中一流的美人,老泰温虽然是心机最深的政客,但瑟曦只是自我感觉拥有政治天赋,其实她并没有继承父亲的城府。在小事上狠毒且算计,但在对待大麻雀等大事上却缺乏政治智慧。她身上有马丁老爷子的创造性发挥也有源于真是历史的素材。以瑟曦乱伦一事来说,与英王亨利八世的第二任王后安妮 · 博林很相似,只不过这位王后是被政治对手安插的罪名,而被迫害致死的。 亨利八世与劳勃 · 拜拉席恩外貌上最为近似。 亨利八世的父亲就是都铎王朝的开创者,被称为“贤王”的亨利七世。1509 年,亨利八世继位,这位国王生得一张四方大脸,脑满肠肥,是历代英国君主中最强壮的一位。从画像上看与劳勃 · 拜拉席恩颇为相像,难怪马丁老爷子要从他的王后里给瑟曦找素材。他一生最被人记住的就是先后娶过六位王后。第一位王后是西班牙公主凯瑟琳,但神奇的是凯瑟琳本是亨利八世哥哥的遗孀,也就是他的嫂子。凯瑟琳与他成亲后曾经生过一个男婴,可以早早夭折。虽然生有一个女儿,就是后来的女王“血腥玛丽”,但一直没有男孩。亨利八世日思夜想就期盼着能够有一个儿子来继承自己的江山,多年以后他慢慢绝望了。为了能够实现目的,他提出跟凯瑟琳离婚,但在中世纪的欧洲,国王离婚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需要罗马教皇同意才行。而教皇不愿意得罪西班牙王室,根本不同意亨利八世的请求。这也间接导致了英国脱离天主教转而成为新教国家。 为了离婚,亨利八世与教皇彻底决裂,然后娶了第二位王后安妮 · 博林。虽然安妮 · 博林仅是一位公爵的女儿,人也长得并不特别漂亮,但由于她在法国宫廷深造过,因此气质和品味出众,深得亨利八世喜爱。婚后不久安妮 · 博林生下了一个女儿,她就是后来的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同样安妮 · 博林也没有生下龙子,这让她的未来蒙上了一层阴影。一个巨大的阴谋由首席国务大臣托马斯 · 克伦威尔,他的外甥就是我们在中学历史课中学到的那位护国公奥利弗 · 克伦威尔的曾祖父。这两位克伦威尔一位把王后送上了断头台,另一位把国王送上了断头台,只不过他们相隔了一百多年。 托马斯 · 克伦威尔的动机是要与西班牙缓和关系,这就要恢复凯瑟琳的女儿玛丽的继承权,而阻挡这一事情的障碍自然就是现任王后安妮 · 博林了。于是托马斯 · 克伦威尔捏造了一系列“罪证”扣在了新王后的头上。这些罪证包括:安妮 · 博林与每一位宫廷乐师有染;与国王的粪便男仆(国王上厕所后负责给国王擦屁股的人,不要看低这个职位,其实粪便男仆相当尊贵,一般由位高权重的贵族派遣自己的儿子担任,在朝野中地位举足轻重)有染;与国王的网球陪练有染,而且还是在他陪国王打球的盘间休息期间发生;最后一条就是与同胞兄弟乔治 · 博林有染。 托马斯 · 克伦威尔对上述嫌疑人严刑拷打,自然屈打成招。最终王后安妮 · 博林与 5 名男子全部被砍头。亨利八世所谓的仁慈就是从法国请来一位专业刽子手,用一把及其锋利的刀砍下了安妮的头,确保行刑时没有痛苦。安妮 · 博林死后十天亨利八世就迎娶了第三任王后,而且安妮 · 博林的表妹凯瑟琳 · 霍华德后来成为了亨利八世的第五任王后,最终也由于出轨而被处死。不要惊讶,这都是真是的历史,奇葩的英格兰为马丁老爷子提供了数不清的精彩素材。 女王不会治国受到的惩罚——裸体游街 剧中皇权与神权的巅峰对决之处就是瑟曦游街了,大麻雀希望以这种仪式性的惩罚削弱皇家长久积累下的权威和尊严。可以说对一个中世纪妇女来说这是终极惩罚,甚至比杀头更甚。小说中提到瑟曦的爷爷死后,他的情妇也曾被扒光之后在兰尼斯特港游街,向每个人忏悔她是小偷和淫妇。而一手操办此事的就是泰温。 玛丽 · 斯图亚特 英国历史当中类似事件也曾发生过,而且还是一位女王,她就是苏格兰的玛丽 · 斯图亚特。玛丽是苏格兰国王詹姆斯五世唯一的女儿,出生六天后就成为苏格兰女王。从五岁开始她就在法国宫廷中生活,直到 18 岁返回苏格兰执政。此时的不列颠岛处于剧烈的信仰变革期,无论英格兰还是苏格兰都处在从天主教向新教的转变中。虽然此时的英格兰女王血腥玛丽是忠实的天主教徒,并以铁的手腕镇压了新教,但直到她去世时也没有子嗣。于是,她同父异母的妹妹伊丽莎白一世(亨利八世与安妮 · 博林的女儿)继位,新教在英格兰得以发展。实际上,玛丽是伊丽莎白一世的表侄女,但二人一个信封天主教,一个信封新教。更重要的是如果伊丽莎白一世死去,玛丽是英格兰王位的第一继承人。这一层关系也注定了玛丽悲惨的结局。 伊丽莎白一世自幼失去母亲,在勾心斗角的宫廷中长大,很小就表现出了国人的政治才能。而玛丽在法国宫廷中养尊处优,政治头脑不及伊丽莎白一世的一半。玛丽回到苏格兰后立即与信仰新教的贵族产生了矛盾,这是她与伊丽莎白一世仍然保持着表面上的友好,但为了一个男人,她们很快结怨。他就是亨利 · 斯图亚特,一位苏格兰贵族,伊丽莎白一世的宠臣。他与伊丽莎白一世可谓青梅竹马,一个自幼丧母,一个自幼丧父,同病相怜的他们一直关系融洽。在伊丽莎白一世登基之前最困难的日子里,亨利 · 斯图亚特还变卖了自己的土地来资助她。伊丽莎白一世登基后对其极为器重,在辅政大臣一再催促女王结婚时,她考虑的首选对象也是亨利 · 斯图亚特。唯一的问题是亨利 · 斯图亚特有妻子,但他的妻子体弱多病,卧床多年。本来大家认为等到他的妻子去世,女王就可以嫁给这位心仪已久的夫君时,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亨利 · 斯图亚特的妻子死了,但是死的方式十分蹊跷,她是从楼梯上摔下来折断了脖子而死。于是民间流言四起,认为是亨利 · 斯图亚特为了迎娶女王而谋害了自己的妻子。从此,二人结婚的可能性成为零。 阴差阳错间玛丽与亨利 · 斯图亚特走到了一起,二人在爱丁堡举行了盛大的婚礼。一向不擅长处理政务的玛丽希望夫君能够担负起治理国家的重任,而婚后的她却发现自己的愿望落空。亨利 · 斯图亚特每天沉浸在威士忌当中,不堪大用。于是玛丽只能依靠自己的秘书,来自意大利的大卫 · 里奇奥。由于女王总是和这位秘书在一起,宫廷中流言四起,这热闹了亨利 · 斯图亚特。一天他带人闯入女王的房间,将这个意大利人乱刀砍死。而被吓坏了的玛丽躲在房间的一角瑟瑟发抖。作为女王自然不能忍受这般的屈辱,但她并没有仔细权衡利弊就找到一个苏格兰贵族替自己出头。这就是博斯韦尔伯爵,一个鲁莽而又胆小的投机分子。博斯韦尔伯爵在亨利 · 斯图亚特的卧室下面制造了一起爆炸,虽然并没有直接炸死他,但是当看到亨利 · 斯图亚特顺着一根绳子从卧室窗户仓皇溜下来后,带着手下人蜂拥而上将其杀死。而后为了掌控国家权力,他还将玛丽绑架至自己的老家,位于苏格兰东海岸的小城邓巴。据说在那里他强暴了女王,然后又威逼女王嫁给自己。这时的玛丽犯下了人生中最大的一次错误,她如果拒绝求婚就可以在全体苏格兰人民面前保持受害者的形象,恢复其女王的地位。而毫无政治头脑的她竟然答应了求婚。消息传出后,众多贵族联合起兵讨伐博斯韦尔伯爵,就在大军将至邓巴时,博斯韦尔伯爵竟然丢下玛丽独自逃跑。玛丽被带回爱丁堡后以伙同博斯韦尔谋害亲夫为名被审判,愤怒的民众还将其外衣脱去,只剩下内衣在爱丁堡市内游街示众。在中世纪,妇女穿着非常保守,甚至还带着面纱,这种只穿内衣的游行无疑是巨大的羞辱,尤其对于一个女王来说。 随后,玛丽被关押在列文湖畔的城堡里。但她成功越狱并逃亡英格兰,这又是一次错误的决定。伊丽莎白一世感受到了巨大的威胁,虽然对玛丽没有立即动手,但是长期将她软禁。英格兰国内和海外的天主教徒都期盼着玛丽继承王位,在这种情况下,伊丽莎白一世不得不以叛国罪将玛丽处死。 正确的政治联姻可以缔造王朝 剧中贵族之间的联姻成为稳固和扩大家族利益的重要手段。老泰温让乔佛里迎娶玛格丽 · 提利尔,让瑟曦“百花骑士”洛拉斯 · 提利尔都是为了获得高庭丰富的物产,以平息君临百姓的愤怒,获得长久的统治。而罗伯 · 史塔克为了追求自由的爱情,丢掉了王位和性命。 同样的事情在真实的历史中无数次上演,哈布斯堡家族就通过联姻几乎获得了整个西欧和中欧的统治权,其家族的一句名言就是:让别人去打仗吧,你,幸福的奥地利,结婚去吧!战神马尔斯给别人的东西,爱神维纳斯会赐给你。而玫瑰战争期间,约克王朝的缔造者爱德华四世拒绝辅政大臣“国王缔造者”沃里克的建议,没有同法国联姻而是娶了平民出身的伍德维尔做王后,结果与沃里克埋下积怨,最终刀兵相见。最然最后爱德华四世获胜,但王朝内斗不断,矛盾难以平息,最终两代之后约克王朝就覆灭。 英格兰历史上最“心机”的老太太——玛格丽特 · 博福特,对比一下照片就知道为什么老玫瑰带着如此特别的帽子了吧! 很多人都会说作为皇室或者贵族的子女也挺不幸,没有自己追求幸福的权力。其实,即使给了他们自由恋爱的权力,在你死我活的斗争环境下也不可能实现自由恋爱。一个最好的例子就是都铎王朝的开创者亨利七世亨利 · 都铎的母亲玛格丽特 · 博福特。玛格丽特是发动英法百年战争的爱德华三世的四世孙女,属于兰开斯特家族成员。在她 12 岁时,当时的国王亨利六世(兰开斯特王朝第三任国王)就将她嫁给了第一代里士满伯爵埃德蒙 · 都铎,这位伯爵比她大了 12 岁。 自由恋爱的国王爱德华四世 结婚不到一年,玫瑰战争爆发,支持兰开斯特王朝的埃德蒙 · 都铎被约克家族军队俘虏,死于狱中。兰开斯特王朝和家族被打到,约克家族的爱德华四世上台。 此时 13 岁的玛格丽特怀着身孕,她生下的儿子就是亨利 · 都铎。本来玛格丽特有权选择自己的第二次婚姻,但是为了能够早日见到在法国流亡的儿子,能够为家族报仇,她抛弃了个人情感,一切从政治利益出发选择了下一任夫君。1472 年,玛格丽特嫁给了时任王室内务总管和马恩岛国王的托马斯 · 斯坦利。她早就看出,虽然斯坦利是国王理查三世的重臣,手握大权,但在时机成熟时他肯定会背叛国王,成为自己儿子重回英格兰的重要力量。 理查三世 1483 年机会终于来了,爱德华四世在一次划船后感染风寒而死,年仅 40 岁。爱德华四世年仅 12 岁的儿子准备继位,但有一支强大的军队挺进伦敦计划抢夺皇冠,领头人就是爱德华四世的弟弟——理查。残忍的理查不仅绑架了王位继承人,而且威逼已经在威斯敏斯特教堂避难的爱德华四世遗孀伍德维尔交出另外一个儿子。他将这两位王子关入伦敦塔,之后再也没有人见过他们。不久之后,理查登基成为了约克王朝的最后一任国王理查三世。 为了对付共同的敌人,兰开斯特家族的玛格丽特与约克王朝的王后伍德维尔组成了联盟。两个母亲不仅决定武装推翻篡位者理查三世,而且通过联姻加以巩固她们的联盟。玛格丽特同意让自己的儿子亨利 · 都铎迎娶爱德华四世的女儿伊丽莎白。然而好事多磨,起义被镇压,作为女人的玛格丽特在骑士精神的保护下仅仅受到了在家监禁的处罚。但这次失败也不是没有意义,它分化了约克家族内部的力量,由于伦敦塔中两位约克家族的王子失踪,篡位者理查三世的支持者已经越来越少。亨利 · 都铎此时不仅拥有了兰开斯特家族的支持,而且由于与约克家族的伊丽莎白订婚,从而也得到了反对理查三世的约克贵族的支持,他返回英格兰夺取王位的日子已经不远了。 但也有一种说法是两位王子并不是理查三世所杀,而是玛格丽特暗中安排的。不过理性分析来看,这一事件的最大受益人就是亨利 · 都铎,从此他与王位之间又少了两个竞争者,只剩下了众叛亲离的理查三世。 然而就在此时,一个巨大的变故出现了。理查三世的独生子病逝,王后也长期卧病在床,无法给王朝生下新的继承人。伊丽莎白成为了关键人物,她代表了约克家族另外一半的力量,谁娶了她就会立即获得巨大的政治利益,这就好像谁娶了珊莎谁就能够得到北境一样。无论亨利 · 都铎还是理查三世都看到了这一点,两个人都摩拳擦掌为此而展开竞争。当然,实际上理查三世是伊丽莎白的叔叔,不过中世纪的英格兰近亲结婚比比皆是。 1485 年,亨利 · 都铎在法王的支持下在老家威尔士登陆,并一路招收支持者参军。在与理查三世军队的对决时,玛格丽特甚至为儿子组织了一票人马。由于两边力量均等,玛格丽特的丈夫托马斯 · 斯坦利成为关键因素。正是他的临阵倒戈,使得理查三世完败,在战斗中死于疆场。从此都铎王朝建立,结束了 30 年的玫瑰战争,而这一切的幕后主导就是玛格丽特,她用智慧和婚姻来实现了兰开斯特家族的复辟。在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是男人书写了历史的时候,这个女人却默默地改变了英格兰的历史轨迹。所以,现在《权力的游戏》中剩下的主角女多男少时大家也不必奇怪了! 其实只要你细心观察就能够发现很多《权力的游戏》与现实世界的关联,将这些相关性挖掘出来也成为了我的一个乐趣。 真实的虚构:《权力的游戏》中的现实故事 - 「一小时」系列 - 知乎书店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