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XenForo 1.5.14 中文版——支持中文搜索!现已发布!查看详情
  2. Xenforo 爱好者讨论群:215909318 XenForo专区

外国电影的国语配音演员是不是一共就只有一男一女两个人?

本帖由 漂亮的石头2017-11-30 发布。版面名称:知乎日报

  1. 漂亮的石头

    漂亮的石头 版主 管理成员

    注册:
    2012-02-10
    帖子:
    487,766
    赞:
    47
    日报标题:嘿我的老伙计,你猜翻译腔的电影,是不只有一男一女俩人配的?

    [​IMG] 叶佳桐,怪物总渴望着遇见同类 那么 你是我的同类么?

    我的老伙计,我可以用我的人格向你保证,外国电影的国语配音演员绝对不是一男一女两个人~!

    不知道题主有没有关注近几年的译制片,其实因为更新换代和压缩成本等等原因,现在的译制片配音已经和十几年前不太一样了……简单归结一下:

    [​IMG]

    1.配音人员中会有新人参与。

    因为配音员的声音会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过去的很多电影都是年龄很大的配音员录制二十岁甚至十几岁的角色,配音员在语调上可以尽可能的模仿年轻的状态,但声线上的年龄感已经无法掩盖。(配音员们之所以会这么做,是因为:在通常情况下,只有极少部分耳朵比较尖的观众可以听出声线本身的质感,而一般的观众只会在意“语气”方面,也就是说一个比较苍老的声音,如果使用比较奶声奶气的说话方式,只要不太过分,则大多数人会认为——“这个声音很年轻”,实际上只是说话方式年轻而已。)而现如今,配音员的入行门槛变低,新人层出不穷,译制片的配音阵容里也经常出现新人的身影,这与十几年前是是完全不同的。本来新人参与译制片录音,可以算是一种潜规则,虽然多多少少影响影片整体效果,但为了压低预算和增加音色类型也是利弊相抵。不过却有一些组织机构利用承接的知名译制片,给旗下新人练手、增加履历,甚至大肆宣传这点,为其后续招生铺路,实在是将配音译制片当成敛钱工具了。

    [​IMG]

    2.译制片中的新声代“风格”与老一辈的不一样。

    因为配音行业的逐渐开放,有一些凭借动画、游戏而非传统较为垄断的影视剧、电影作品而在行业内占有一席之地的新声代配音员开始多了起来,很多因为没有前辈带,不会染上配音圈子里一些固有的“调调”,故配音风格会比较不一样,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但换个角度来说的话,这些或“野路子”或科班院校出身的配音员,因为没有前辈提携,会失去很多机会,在配音功底方面也可能会弱于“师傅带徒弟模式”出来的配音员。

    [​IMG]

    3.有意识的避免译制腔。

    时代在进步,由舞台剧发展而来的译制片配音套路也正在被更偏向日常生活说话的习惯的风格慢慢替换掉,不论是部分导演、配音员的意识,还是有责任心的翻译人员,都在有意无意的去避免“翻译腔”的出现,这可能算是一种默契吧!

    综上所述,其实不管从根源还是最终效果而言,近年来的外国电影配音,已经和过去不太一样。虽然整体的大环境在改变,但因为译制组织不止一个,地方的差异性还是比较大的。如某部在日本大热的动画电影,由某组织承接译制。该部片子翻译稿(指翻译公司翻译出的台词)翻译地并不是那么得口语化,部分配音员在录制前自行修改了台词,但其他的配音员并没有因为是一部“知名电影”就认真对待,而是硬生生地照着翻译稿念,最后呈现给各位观众。这么做虽算不上罪大恶极,但毕竟会让对译制片本身就保持着偏见的观众变得更加无法接受。

    那么继续回答题主的疑问——之所以觉得只有一男一女两个人是因为题主对于声音的认知更多的集中在语气上。因为某些译制组织到目前为止还是会有比较严重的译制腔(时代原因,意识方面的改变几乎是不可能的),他们认为只有配音员那样说话,才能贴得上电影中角色的表演。之所以会认为是一男一女,这是因为男生和女生的音色差距较大,大于对“语气”区别的感知。举个例子,语言也会造成很大的区分,同一个人用同一种声音说普通话和英语,有可能会给人“两个人”的感觉 ,这就是语言的不同而对人造成的“声音上的错觉”。

    其实题主举例说“海绵”的配音相比较电影“不违和”。一方面是因为真人电影和动画片本来就是两种题材,虽然国外制作的动画片,在表演和角色、台词与国产的动画片想比都有很大的区别,但动画本身就与我们日常生活相差甚远。以“卡通片”来讲,我们甚至不会把自己带入进去,而是作为一个第三者的身份来观看,这样就更不会拿他们的说话习惯跟日常当中我们交流的话语做对比了。相较之下较为写实的日本动画,则吃了比较大的亏,很多作品,我们是会把自己带入进去,跟角色一同成长,如果是“听不懂的语言”则不会去挑剔。若是听得懂的语言,观众就会觉得“这跟我平时听到的普通话不是一个味道”而觉得违和,所以电影的“违和感”,大家知道是怎么来的了吗?“外国人既不这么说话,我们本国人也不这么说话”,结论当然就是不自然咯~

    前面说过,虽然风向已经慢慢朝向“自然”进发,为了“稳”、为了让所有人好接受,所以这个过程会比较漫长。至少现在已经很少能见到像“哦,亲爱的,我的老伙计”这种台词了吧?这个时期属于混沌的时期,有好作品,也有例行公事一般的非诚意之作。

    阅读原文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