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cilia,前科研从业者/家有两娃 阅读原文 实名反对现有高赞。 「让他玩」和「玩到吐」对应着不同的养育风格 看了下现有高赞回答,主要观点大致分为两类: 「让他玩」派:摇摇车又不贵,孩子还小,让她玩呗 「玩到吐」派:坐,必须坐到吐,之后保准再也不想坐了 这些看似不错的方法,是不是都有点怪怪的?针对玩摇摇车的具体场景,也许是有效的,但如果到了其他育儿场景呢,就能看出类似方法的问题了。 场景一:孩子希望一直看动画片 「让他玩」派:动画片嘛,孩子还小,让他看呗——不对吧?一直看屏幕对视力不好吧? 「玩到吐」派:看,必须看到吐,之后保准再也不想看了——现实中也不太可行,孩子可能成瘾。 再来看一个相同养育逻辑的反向场景。 场景二:孩子不想吃饭且身高体重明显不达标 「让他玩」派:不想吃呀,孩子还小,不吃就算了——偏食挑食就是这么来的 「玩到吐」派:不吃就不吃,饿着他,自己饿极了自然就吃了——短期有用,但彻底把孩子饿怕了可能导致他对缺乏食物有极度焦虑从而暴饮暴食,也有可能孩子这次饿极了猛吃一次,下次依然要等到饿极了才猛吃一顿。 现在,我们再顺着这些解决方法的逻辑去捋一捋,就能发现问题了: 「让他玩」派认为,孩子还小,只要是正常的需求,家长力所能及地去满足他就好了。这类家长常说:「孩子还小,多大点事儿呀?」 「玩到吐」派认为,你随意呗,等到你出事了,就自己长记性了。这类家长常常任由孩子冒着受伤的风险,并喜欢将「家长选择的惩罚」伪装成「逻辑后果」。 现在看出来问题了吧? 「让他玩」派养育孩子的底层逻辑就是高回应、低要求, 「玩到吐」派养育孩子的底层逻辑则是低回应、低要求。 四种典型的养育风格 1967 年,鲍姆林德(Baumrind)提出[1],养育方式与孩子的行为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她将父母的养育风格分为了四类,并持续研究着不同养育风格对孩子的影响[2]。1983 年,Maccoby 和 Martin 使用根据父母给予孩子的温暖和情感,以及父母的接受或控制和参与的二维框架扩展了这种养育风格模型,将养育风格大致分为以下四类[3]: 高回应、低要求:放纵型养育 放纵型的中文译名听起来有点奇怪,实际对应的英文直译过来应该是「允许」。这类父母表现出对养育孩子的高度热情和很弱的控制。 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的行为更像是朋友而非父母。 放纵型的父母,家庭中几乎没有规则,对孩子也有很少的期望或指导,非常类似我们所听到的「散养」或「放养」。他们是爱和自由的倡导者,往往对孩子的要求不高,也很少主动去控制孩子的行为,并且令孩子对行为的边界感到很模糊。 研究发现,如果这类父母在养育中采取宽松放纵式的养育,将可能导致孩子社交能力和学习成绩的下降,同时还会带来性格上的专横、依赖及冲动行为。 放纵型父母养育出的孩子,通常自控能力和自我期望不高,难以坚持,且情绪自控能力稍弱。 低回应、高要求:专制型养育 专制型的父母更像是独裁者,他们对于孩子采取高度和严格的控制,但回应程度和热情程度比较低。 在养育方面,他们会采取严格的纪律和规则,和孩子的谈判及沟通相对较少。 这类父母对孩子也有很高的期望,但是对于规则的灵活度有限,经常使用惩罚,在管教孩子的时候,也通常只是单向沟通。专制型养育的父母,容易产生和他们敌对的孩子,甚至有可能会让孩子加倍地叛逆等。当孩子的内心缺乏对事情的掌控时,可能处于焦虑状态,并且容易失去独立探索,从而发展自主权的机会。 这类家庭通常是社会经济条件较低,父母也很难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对孩子的热情和回应之中。专制型的养育容易滋生孩子的不良行为——尽管并非都是如此——进而使家庭承受更大的压力,甚至会加剧贫困家庭在整个社会系统中的状况。 低回应、低要求:忽略型养育 忽略型的父母对于孩子的养育存在很低的热情,同时他们也不会过多控制孩子,因此,更谈不上任何特定的管教风格。 这类父母容易让孩子拥有过多的自由,而且由于他们对孩子既不要求也不回应,因此容易导致孩子的行为问题且可能致郁。 在青少年阶段,这类孩子容易感到父母高水平的排斥,容易表现出更多的外在不良行为,包括攻击性行为,注意力问题乃至违法等。 相较于那些在充满着爱和接纳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人,忽略型父母养育出的孩子,对于问题的处理效率也较为低下。 高回应、高要求:权威性养育 鲍姆林德认为,权威型父母对孩子的成长表现出高度的热情,又表现出高水平的控制力。在养育方面他们倾向于对孩子寄予很高的期望,同时向孩子清楚的说明规则,并常常与孩子们交流。 研究发现,权威型父母的养育会促进孩子在能力、成熟度、自信和自控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因此,目前学界认为权威型的养育方式可能是最有效的。 然而,必须承认的是,这一养育方式对父母的精力和时间要求是最高的。如果家庭生活存在巨大的金钱等压力,这些父母很难做到权威型的养育方式。 不论在中西方,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家庭中,父母更倾向于采用民主和相互尊重的养育方式(权威型);而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家庭,更倾向于采取专制和以父母为中心的教育方式(专制型)。 「让他玩」和「玩到吐」的潜在问题 现在来看,「让他玩」派可能是放纵型养育,「玩到吐」派有点接近忽略型养育,他们共同的特点都是对孩子的要求很低,并认为孩子自己知道应该何时停下来: 「让他玩」派:孩子不会有无尽的欲望,满足他,他自然就会停下来了 「玩到吐」派:孩子的选择必将承担相应的后果,作为父母无须提醒,让他自己吃亏了,自然也就停下来了 这样的处理逻辑,还很容易在各种问题上出现「养育原则前后不一致」的状况。 今天坐摇摇车便宜,我让你随便坐;明天去迪士尼或环球影城贵,我就不同意了 今天有时间可以坐摇摇车,我让你随便坐;明天急着回家做饭,我就不同意了 这会让孩子很困惑,尤其是 2 岁半的孩子,如何指望他每次都去理解不同的规则呢? 一些亲测有效的解决方案 养育中所遇到的挑战,恰恰是孩子和父母共同成长的机会。 在「如何限制孩子需求」这件事上,对于 2 岁半的孩子,作为一名自己带了两个孩子 5 年的全职妈妈,我觉得以下一些方法实测有效: 给予有限选择权 每周可以玩一次,但你可以选哪天玩;每天可以玩一次,但你可以选玩哪只等等。 给予 4 岁以下的孩子有限的选择权,能避免你和他之间陷入权力斗争的旋涡;而且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如此。 你也许会说:「孩子说一次不行,我就是得玩两次,该怎么办?」 那不妨想想孩子到底为什么会和你挑起权力之争?是 2 岁的叛逆期在试探你的底限、挑战你的规则,还是看到别的孩子玩了两次自己也希望效仿?是特别喜欢这只的长相所以想多玩一次,还是平时我们不允许孩子做很多事,所以我们一旦松口,孩子就希望能得寸进尺? 比如,我们可以再放权,比如给孩子 5 个一元硬币,告诉他这周可以玩五次,今天可以玩两次,但明天可能就不能玩了,让他考虑更长远的结果,而非只在意短期效果,从而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 有时候不是给予选择这个方法没用,多试几种不同的放权方式,总归会有用。 避开刺激物 我会和孩子玩一些「探险游戏」,重新设计去买菜和回家的路线,避开那些摇摇车密集的区域,避免对孩子的刺激。 重新制定规则 当孩子对规则提出挑战时,家长不能因为孩子挑战就让步,也不能忽略孩子的需求而固守。更可行的办法是建立每周一次的「规则探讨时间」,日常遇到的问题先写下来贴冰箱上,到了固定的讨论时间再予以讨论。 「规则探讨时间」一方面能在已经冷静和互相尊重的氛围下充分讨论;另一方面能让孩子在关键时刻不撒泼,而是尊重规则——也许这一刻我对于规则不满,但我也要先按规则执行下来,再试图去改变规则。 固定的「规则探讨时间」更像是「关于规则的规则」,能在关键时候避免孩子一直和你讨论、纷争、情绪失控着要求等。 我不会因为孩子小,就一直满足他的要求,期待欲望饱和后自动停下来;我也不会因为想要让孩子停下来,伪装成满足他需求的样子,让他自己吃吃苦头。 我家的规则,是我和孩子共建和共守的。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