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XenForo 1.5.14 中文版——支持中文搜索!现已发布!查看详情
  2. Xenforo 爱好者讨论群:215909318 XenForo专区

动物界有哪些不可思议的冷知识?

本帖由 漂亮的石头2020-03-01 发布。版面名称:知乎日报

  1. 漂亮的石头

    漂亮的石头 版主 管理成员

    注册:
    2012-02-10
    帖子:
    487,766
    赞:
    47
    [​IMG] 京师心理大学堂 阅读原文

    同性性行为可能是大自然中一种广泛存在且具有进化意义的行为模式。

    多项研究表明,大多数的物种之中均存在着同性性行为;而在某些物种,如宽吻海豚和倭黑猩猩之中,男性同性行为的比例甚至占据了总体性行为的百分之五十以上。Macfarlane 等人对鸟类的研究表明:在多偶制(也就是一夫多妻,或者一妻多夫)的物种内,容易出现男-男性行为;而在单偶制或性发育较早成熟的群体内,更容易出现女-女性行为。

    此刻,让我们回到自然之中,动物之间,看看同性性行为是如何产生,又如何影响并调节了族群的发展。

    “既然海豚不懂爱,断背山为何倒下来”

    在我们的讨论开始之前,首先需要澄清两个概念,即性取向(sex orientation)与同性性行为(same-sex sexual behavior )。(点此了解:性别

    其中,性取向(sex orientation)意指一种稳定、内在的对于性行为对象与伴侣性别的偏好。当我们形容某人为同性恋者时,就是指 ta 的性取向为同性。在这种情况下,即使 ta 与异性发生过多次性行为,也不能说确定 ta 的性取向成为了异性。由于性取向被定义为一种内在心理状态,而人类研究者又不可能观测到动物的内在心理状态,所以性取向一词一般只用于人类群体。而在动物行为学研究与后文中,我们只会客观描述动物性行为对象与长期伴侣的性别,而不对其性取向进行评价。(点此了解:性取向

    而同性性行为(same-sex sexual behaviors)指的是在同性别的动物之间发生、也为繁殖目的而发生在异性别动物间的行为,包括求偶、爬跨、相互摩擦性器官等。

    [​IMG]

    长久以来,动物行为学家同普通人一样疑惑着一个问题:同性性行为究竟为何发生?

    如果说人类间的同性性行为尚可归因于爱情,那么在“繁衍至上”而又不懂爱情的吃瓜动物之中,为何也会产生,而且是广泛产生这种丝毫无益于产生后代的行为呢?

    研究者们因此而致力于将对同性性行为的解释与传统的理论进行融合,即:动物的所有行为,包括同性性行为,都将最终指向有利于适应环境与繁殖后代的方向。在这一理论基础上,动物行为学家们最终发现了三种基于同性性行为的适应性策略。

    第一种:练习

    所谓练习者,就是指年轻的个体与成熟的个体进行同性性行为,从而提高年幼个体性成熟后与异性的求偶、交配过程成功概率,一般发生在雄性之间。也就是说:有“被追”经验的雄性在后续追妹子的过程中更具优势。

    科学家在实验室里以果蝇为对象进行了实验。他们挑选出性别识别障碍的成熟果蝇放入同性群体之中,这些无法识别对象性别的果蝇向尚未成熟的同性展开了追求。后续观察结果表明:这种追求提高了被追求的未成熟个体在后续的异性性行为中的成功率。

    第二种:适应

    第二种策略主要用于提高个体对环境的适应性。在鳉鱼群体中,一些在求偶竞争中处于弱势的雄性个体会在身上长出类似雌鱼的斑点,对其他更加强壮、在族群中占据支配地位的雄鱼进行迷惑,使后者对自己展开追求,避免了与强壮雄性鱼的直接冲突,间接降低了在求偶行为中的资源投入,提高了自己与异性成功交配的概率。

    第三种:社交

    第三种策略则主要发生在雄性之间,雄性个体可以通过同性性行为来巩固和调节社会关系,形成结盟的关系。倭黑猩猩就是这样一个典型例子。当群居的倭黑猩猩群体内部产生纷争时,倭黑猩猩会通过同性性行为的方式调节纷争,而不是打架。

    [​IMG]

    在人类的历史上,也曾经出现过具有适应性意义的“男-男”稳定关系。仍然仅以中国为例,在明代末期的福建地区曾经存在一种名为“契兄弟”的风俗。契兄弟通过一个类似于婚姻仪式的过程,开始一种稳定、固定的同居生活。这种行为是公开的,得到父母亲朋,甚至是社会的认同。这种风俗以平民百姓为主要践行者,像异性恋婚姻一样,需要积攒一定的财富去结成这种类似婚姻的同性恋契约关系。但这种同性契约关系与传统婚姻并不冲突,到了一定年纪后,两方会分别娶妻生子,但仍然保持契兄弟的亲密关系。

    据相关文献记载,除了少数“两情相悦”的情况外,契兄弟的结成多是由贫困家庭将自己姿色妍丽的儿子送入另一人家,收取所谓“聘礼”,成为契弟一方。且作为契弟的一方,日后生计及娶妻等费用皆由契兄一方负担。通过这种手段,两个男性的家庭发生了如异性婚姻一般的经济联系。

    “智人才分对错,信天翁只看利弊”

    尽管不同物种开展同性行为的原因不一而足,不能一概而论,但值得确信的是:无论动物因为什么样的原因而开始了同性性行为,这一行为本身都会反过来作用于其所在群体的社会关系和族群发展。

    在美国夏威夷的欧胡岛上,“雌-雌”同性配对(pairing)的信天翁占据了总体的 31%。它们像夫妇一样在一起生活,共同孵化并抚养后代。“雌-雌”配对信天翁的后代一般由其中的一只雌性与另一只雄性信天翁交配而产生。这种繁衍方式与人类的“精子银行”有一定的相似性:尽管一对异性信天翁发生了性行为并受孕,但是它们并不会结成伴侣关系,反而会带着孩子与另一只同性一起组建家庭。

    虽然“雌-雌”配对在每个繁殖期内孵化的蛋并不如“雌-雄”配对多,但已孵化的幼崽被养活的成功率是基本相当的。因此虽然“雌-雌”配对产生的后代少于“雌—雄”配对,但还是显然好于那些孤独终老的同类。

    [​IMG]

    尽管这种配对模式与欧胡岛上失调的信天翁性别比有一定关系(60%为雌性,40%为雄性),但从结果上来说,“雌-雌”配对为无法与雄性信天翁配对的雌性信天翁提供了伴侣,为已配对的雄性信天翁增加压力,提高其抛弃伴侣需要承担的风险,促进了种群内合作行为的增多。同性间的配对关系在黑背信天翁族群中并非一种“别无他选”的下策,反而能在最大程度上减少性别比失调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有利于信天翁种族延续的“明智”之举,也是进化的产物。

    在人类世界中,这样相互扶持、共同生活的“女-女”社会关系同样存在,而且发生在不同的国家与地区。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英格兰地区,也有一部分女性选择了与自己的亲密同性友人一起生活,一起终老,不需要任何男人在经济上的援助,这种关系被称为“Boston Marriage”。社会学家将“Boston Marriage”中双方的关系称为“浪漫友谊(romantic friendship)”,她们并不一定是同性恋人,也不一定发生过性关系,但在生活上给予彼此以支持,是与夫妻一样终身生活在一起的伴侣。这种伴侣模式的产生缘于当时欧洲妇女教育水平的提高,经济独立的知识女性不愿意因和男性缔结婚姻而丧失对自己人生的掌控,因此选择和有相同想法的同性友人一同生活。

    在中国,类似的现象也曾有发生。明代末期,由于蚕丝业的兴起为女性提供了独立谋生的机会,逐渐出现了一种名为“自梳女”的女性。她们主要以缫丝为业,收入可观,因为看到一些姐妹出嫁后,在婆家受气,地位低微,因此不甘受此束缚,情愿终身不嫁。这类女性往往都先通过一套名为“自梳”的仪式表明决心,然后移居自梳姐妹们一同居住的“姑婆屋”,在此生活、终老。自梳姐妹们相互扶持,形同亲人。这一习俗延续三百余年,直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才因为战火而渐渐消亡。

    [​IMG]

    在当今的人类社会中,凡是与同性恋相关的问题,几乎都是极其巨大的问题,绝非一两篇文章、三四种关怀、五六部法案能解决的问题。

    然而这一行为在动物族群中,却显得如此简单、普遍而实用。

    作为人类的我,其实有时也会愿意去想象这样一个社会:无论对于作为恋爱的对象、终身的伴侣,性别都不是什么值得被探讨的问题。它更多地代表了一种对于人生的选择:你是愿意步入传统的婚姻关系中的性别角色,还是愿意和与自己性别相同的人开始一段并驾齐驱的旅程?

    这样,每个人就都可以在 ta 真正成熟的生命开始时,这样询问自己:什么是我更加偏爱的陪伴关系?什么才是我愿意与之相伴终生的伴侣?

    在未来的人生中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相处模式。而无论选择了哪一种,都有得到幸福的可能。在那样的社会里,我们是否会感觉更加自由,是否更容易找到自己人生的角色。男生可以选择不为了老婆孩子热炕头辛辛苦苦攒首付,女生也不必在每个成长的关头遭到当头棒喝——“你将来反正只是要给人家当媳妇的”。多元的伴侣关系,也许也会给我们每个人更加多元化的角色选择。

    付出自己愿意付出的代价,得到自己感觉足够的幸福。

    我觉得这个世界听起来还有点儿不错。

    阅读原文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