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XenForo 1.5.14 中文版——支持中文搜索!现已发布!查看详情
  2. Xenforo 爱好者讨论群:215909318 XenForo专区

「网络寻人」灰色产业链条是一个怎样的存在?暴露了哪些问题?

本帖由 漂亮的石头2020-03-11 发布。版面名称:知乎日报

  1. 漂亮的石头

    漂亮的石头 版主 管理成员

    注册:
    2012-02-10
    帖子:
    487,766
    赞:
    47
    [​IMG] 御史书童,检察官,目前主要负责拆坟。。。 阅读原文

    这个帖子看了确实是触目惊心,让人很难受。

    看到这篇文章后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裁判文书网上搜索“寻人网”。

    结果是没有相关诈骗的判决书。

    [​IMG]
    这就很奇怪了,原文作者的逻辑我是认可的,有骗局,肯定就有被害人,在全国范围内,不可能一个案例都没有吧?

    为什么会没有类似案例判决呢?

    仔细想想,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几个原因:

    1. 相关裁判文书没有上网。
    2. 没有类似案件。

    裁判文书确实更新会延迟,而且有些判决书没有上传,所以类似案件并没有收录进裁判文书网。

    但反过来想,如果类似案件大量出现的话,即使有部分没有收录进裁判文书网,也不至于没有或者很少。

    所以,我倾向于更大的可能性是没有类似案件!

    那么没有类似案件的原因,也有两种可能:

    1. 没有案发。
    2. 确实没有或者很少人被骗。

    从题主链接那位大神的调查来看,应该不至于没有人或者很少人被骗,否则也撑不起这个百度关键词的付费啊!

    [​IMG]
    那么问题就应该在于——

    没有案发!


    没有案发的原因还是有两个:

    1. 没有被害人报案,导致公安机关没有发现犯罪事实。
    2. 公安机关不认为该行为是诈骗,从而不立案。

    虽然被拐孩子的父母都有一颗破碎的心,但不代表他们都有着破碎的智商啊。

    遇到这种骗局,被骗一次两次可能,总不可能一直被骗没发现猫腻吧?

    即使一对父母傻而不去报案,也不至于所有被拐儿童的父母都傻吧?

    所以没有人报案的可能性我认为是没有的。(法律人要严谨,那就可能性极低吧!)

    [​IMG]
    所以问题就应该卡在一个环节——

    公安机关的立案


    即公安机关很可能不认为该行为是犯罪,从而不予立案。

    [​IMG]
    我们国家刑事诉讼中,立案是一个很关键的环节,如果没有刑事立案,那么这个案件就不会被当做刑事案件,刑事诉讼就无从谈起。

    立案的权力是公安的。

    也就是说,公安机关基本可以决定一个案子是不是刑事案件。

    而大多数情况,这个权力一般都被分到各个派出所。

    那么被寻人网骗的父母如果要告,公安机关的立案,就是他们面对的第一道坎。

    还别说,这道坎还真不好迈。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12条的规定,立案有两个条件:

    1. 有犯罪事实的发生
    2. 需要追究刑事责任。

    诈骗罪的立案标准其实很低,根据相关司法解释,各地可以在3000元-10000元区间确定。

    也就是说,即使是最严格的地区,诈骗10000元都是犯罪了。

    而且这个数额是累计计算的,被骗一万人,每个人一块钱加起来都可以。

    寻人网诈骗作为骗子界为数不多的不要脸又要立贞节牌坊的小分支,业务能力水平不至于连一万元都骗不到,毕竟买关键词这种事情还是要有工作经费的。

    所以问题就出在“是不是有犯罪事实”这个点上了。


    还别说,这个问题细究起来,都可以写一篇论文了!

    很多人想当然会以为“寻人网”这种行为是诈骗。其实不然!

    根据刑法理论,诈骗行为的定义是:

    行为人虚构事实、隐瞒真相,使被害人陷入错误认识从而自愿交付财物。​

    包含了3个要件:

    1. 行为人必须有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行为(也就是有骗人的行为)。
    2. 行为人的行为必须使被害人陷入错误认识(也就是被骗)。
    3. 被害人给钱的行为与行为人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行为有因果关系(也就是因为被骗才给钱)。

    比如说,我知道你在骗我,但是我就是愿意给你钱,这种就不能算诈骗了,因为给钱和骗人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但是寻亲网不容易被立案,应该是被卡在第一点,也就是说,行为人没有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行为!

    确实啊,去寻人网签约,我一早就声明不一定找到的吧?这个你清楚吧?我可没有骗你!
    按照约定,在各大门户各个公众号发布寻人消息,我也发了吧?没有骗你吧?
    效果嘛,不好确实是不好,但不能因为效果不好就说我骗吧?人海茫茫,啥才叫有效果呢?虽然我寻人启事的阅读量只有个位数,但是说不定看的这几个人刚好就有线索呢?​
    [​IMG]
    以上这段话原话并不是我说的,而是一个派出所的民警解释给我听的,改一改用在这里也合适。

    因为说来也巧,我也曾经碰到类似的事情!

    之前有个朋友,家里有几块祖上留下来的几块银元,后来偶然从网上看到这种银元好像很值钱,就通过网上的电话找到这家所谓的能够办理拍卖银元的公司。
    这家公司业务员信誓旦旦地表示,他们看过了,这个银元起码值四五十万元!但是我们不买,我们只能帮你去香港或者北京的拍卖会上去卖,我们只收委托手续费!不多,也就5%吧!我们相信,您这块银元品相这么好,一定能够卖出好价钱的,我们收您的手续费,当然也是希望卖的越高越好啦!
    所以,您先交一部分定金吧?
    然后朋友交了定金以后又通过其他渠道发现这是个骗局,因为这块银元只值几百块,根本不可能卖到几十万。
    于是就以被诈骗为由去报案。叫我陪同。
    派出所民警不予立案,理由就是上述几点:
    “人家收你的手续费,确实也帮你拿去拍卖会……
    “卖不出去肯定是卖不出去,但卖不出去的风险人家也提示给你了,你也认可了啊……
    “你说他骗你,骗你啥了?你们约定的内容他都做了呀。
    后来我怒了,我跟民警辩论,但是民警打死不松口,就是认定不是诈骗,搞得我也没有办法……
    我就让民警出一份《不予立案通知书》,行,你不立案可以,你给我个书面的说法吧!
    也不行!
    又争执了半天,依然无果……
    最后就仅仅拿了一份《报警回执》。
    事实证明,跟骗子斗智比跟民警斗法容易多了……
    我就用这份《报警回执》,连恐带吓,居然把钱要回来了……(手动狗头脸)​

    这件事情告诉了我两个事实:

    1. 公安机关的《不立案通知书》真心不好拿啊……
    2. 对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理解,在法律实践中应该是有争议的。
    [​IMG]
    这里我为什么强调公安机关的《不立案通知书》?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三条:人民检察院认为公安机关对应当立案侦查的案件而不立案侦查的,或者被害人认为公安机关对应当立案侦查的案件而不立案侦查,向人民检察院提出的,人民检察院应当要求公安机关说明不立案的理由。人民检察院认为公安机关不立案理由不能成立的,应当通知公安机关立案,公安机关接到通知后应当立案。​

    也就是说,如果公安机关不立案,被害人可以向检察机关申请立案监督,让检察机关对此作出判断,如果检察机关认为这是诈骗罪,应当立案,那么公安机关就应当立案。

    但是向检察机关申请立案监督的前提,就是要拿到这份《不立案通知书》……

    公安机关理论上应当给的,但是实际上,反正就我遇到的,有些是不想给的。

    至于为什么不想给,咱也不知道,咱也不敢问……

    我相信不给的应该也只是部分,但是是大部分还是小部分,我也不知道……

    [​IMG]
    但是,即使公安机关给了《不立案通知书》,到了检察院,还是面临这个理论问题——这种算不算虚构事实、隐瞒真相呢?

    太专业的话就不说了,其实问题的核心只是一点——

    虚构概率,是不是虚构事实!


    无论是寻人网诈骗、还是我遇到的拍卖诈骗,他们在客观行为上都没有虚构和隐瞒,他们利用的实际上是被害人对概率错误预计!

    实际上被害人所期待的结果是低概率发生的事,但是行为人通过各种花言巧语,使被害人相信他们所期待的结果是相对高概率的事情,从而陷入错误认识交付财物!

    不少司法实践或许认为这种概率上的欺骗不是诈骗罪!

    但我个人认为,这种概率上的欺骗,也是诈骗罪!

    [​IMG]
    阅读原文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