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XenForo 1.5.14 中文版——支持中文搜索!现已发布!查看详情
  2. Xenforo 爱好者讨论群:215909318 XenForo专区

为什么学院派出来的学电影的学生大多数都喜欢拍现实主义题材?

本帖由 漂亮的石头2020-03-18 发布。版面名称:知乎日报

  1. 漂亮的石头

    漂亮的石头 版主 管理成员

    注册:
    2012-02-10
    帖子:
    487,766
    赞:
    47
    [​IMG] 刘晓黎,传承故事,追逐梦想,制造幻影。 阅读原文

    1.现实题材和“现实主义”是两个概念。“现实主义”不代表就是“热衷于颓废,热衷于丧”。

    只要反映现实生活的都是现实题材,而“现实主义”则是一种创作风格和主张,而我个人认为《大象席地而坐》是现实题材,也用了纪实风格拍法,但不是“现实主义”。

    胡波是可叹可敬的,而电影节奖项对于行业风向绝对是有引导作用的,这里边不光包括学生,还有职业工作者。譬如《卧虎藏龙》拿了奥斯卡后带起了古装武侠热,《小武》之后小偷题材多了起来,《疯狂的石头》之后多线叙事也扎堆出现,《心迷宫》之后First创投的下一期出现了大量模仿作品。所以,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大象席地而坐》之后,会有很多人往这个方向努力。这就像《让子弹飞》里说的:“谁赢他们跟谁”。当然,学生有自己的学习榜样也无可厚非。

    但是,我认为给胡波颁奖是表彰胡波对于电影艺术的纯粹,他是在没有多少人认可的情况下依然坚持自己的创作。相反,由于《大象席地而坐》的得奖而让学生们觉得拍这样的“颓废”和“丧”的电影容易拿奖,就不纯粹了,这叫投机。

    2.题主指的“学院派”究竟指的是哪类学院。

    世界上电影学院众多,风格倾向各异。就美国来说,USC、Chapman是偏工业(Industry),NYU、Columbia是偏独立(Independent),CalArts偏实验(Experimental)。而且即便学校有风格的倾向,也不代表学生就一定按学校的方向发展。

    如果特指国内的学院派,可以理解为,国内的学院派比较崇尚文化使命、社会意义、重深刻,重内涵,轻商业,轻娱乐,历来都有鼓励现实题材创作的传统。

    3.学生是“真喜欢”拍现实主义风格,还是“假喜欢”,又或者是“不得不”拍现实题材。

    真喜欢:如果学生是真的喜欢现实题材,有社会责任感,有人文关怀,又有美学坚持,我觉得太值得支持了。观察生活、针砭时弊、客观记录下这个时代,现实题材本身就是很有力量的电影素材。

    假喜欢:问题是,有一类学生他们并不真喜欢现实题材,他平时也不关注底层人民的生活,仅仅是因为老师推崇,或者觉得拍现实题材能拿奖,有逼格,然后就开始“为赋新词强说愁”。我曾亲眼见过一些人为了装逼,几倍速看一些大师的“闷片”,再查一查影评,就为了谈起来不丢份儿,然后凭着观影经验而不是真实生活去“仿造”现实题材。我觉得没什么必要,建议还是真实地对待自己吧。

    不得不:看了之前的回答,很多人提出,不是不想拍,是没钱,或者没条件拍。

    我觉得这就是主要问题所在:我们的硬件条件还不能支持所有人自由尝试各种类型。

    现实主义风格对于电影工业要求不高,主要侧重于人文素养、人生体验,作坊式的制作水平就可以解决,甚至技术越朴素反而越真实,譬如伊朗就可以诞生出大量现实主义杰作;而幻想类题材则非常依赖于工业水准,否则则会看上去很low。同理,学生作品也一样跟该国工业水准相关。

    我自己当年也一直筹划在国内拍科幻,但是发现想出效果只能拍“软”科幻。我也看过一些国内大学生拍的科幻、奇幻题材,基本上只能表个意思,玩个概念,画面风格依然非常“现实主义”,说的直接一点就是“土味”,“山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学生会选择拍现实题材我觉得是比较稳妥的。

    后来我看了一些美国学电影的学生作品,就惊讶为什么看起来这么“大片”?我就一心想去美国学习,后来我有幸被南加大录取,而这所学校就是以超强工业基础而著名,历史上最有名的校友就是《星球大战》的导演乔治·卢卡斯(George Lucas),他在学生时期就拍摄了科幻短片THX 1138,成为他后来长片的雏形。而最近最有名的就是漫威影业(MARVEL)的总裁凯文·费奇(Kevin Feige)。可以说,科幻片在这里有很久远的传统。

    所以我到了这儿就一心要拍个科幻片,也最终实现了。

    以下是我拍的学生作品截图(未调色原片):

    [​IMG][​IMG][​IMG][​IMG][​IMG]
    看起来很贵是吧?其实不算后期的话,前期实际拍摄费用差不多是8000美金,大概56000人民币,很多国内毕业作品预算应该都超过我了吧。所以这不光是钱的事,还有多年的行业积累、类型片审美等等。譬如我在美国可以很容易找到科幻飞船场景,宇航服,高科技道具,镭射枪,而并不用花太多钱。

    [​IMG]
    所以题主说的学院派学生“大多数”喜欢拍摄现实题材,在我们这儿肯定不是这样的。

    我看过连续三年的USC研究生和本科毕业生作品展(Thesis),基本各种题材都有,时空穿越,僵尸狼人吸血鬼,美人鱼,太空飞船,超级英雄,中情局特工乃至中世纪骑士、中国武侠、战争、警匪、童话、歌舞片等等风格多样。拍的好的,看起来和你平时能看到的美剧、大片一样。并且,现实题材也很丰富,反映问题也很多样,比如种族、移民、女性解放、LGBT、枪支问题、阶级固化等等。另外还有一部分实验风格、诗意电影类的,总之非常多元。

    我认为健康的电影教育体系应该是鼓励多元化的,创作者应该根据自身的兴趣和特长去发展,而电影工业基础则是支撑学生能多元发展的根本。不然,受条件所限,只能越来越“现实主义”。

    最后,拍什么风格、什么内容是每个人的自由,既要鼓励关注现实,也不要忘了类型片的训练,希望每个人都能拍自己真心喜欢的题材。

    阅读原文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