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衫Aspie,神经科学博士在读的孤独症谱系人士 阅读原文 很有趣的问题,好久没空答这种可以量化的问题了,今天听疫情准备会时算了一下这个。 前提:现代生活方式,食物来源充足,可以保证在饿的时候有食物。 所以把“为什么人一天需要吃三顿饭“等价于问题”人为什么一天需要大量进食三次“,粗略等价于”人为什么一天会感到饥饿三次并需要大量进食“,实际上是关于饥饿感的调节问题。 饥饿感的调节问题基础介绍在《生理学》里,主要可以分三类: 消化道排空感觉,由消化道的牵张感受器有关 激素/神经肽水平,比如胰岛素、胃饥饿素、胆囊收缩素等 其他影响动机(motivation)的因素,比如看到街上的诱人食物等等 可以看出,第三类在生活中主要让我们吃零食,或者饭后可以用第二个胃吃甜点,暂时不算在吃正餐的计算内。 成人一天推荐摄入的热量为2000卡路里,约和现在人们每天活动消耗的水平相当(虽然实际上人们平均摄入要多1000卡路里,造成肥胖)。 关于消耗热量一些基本的数据(本文前面没用,我用它粗略估计了一下日常活动量,但是放这给大家参考): 站立:100-200卡路里每时 坐着:60-130卡路里每时 走路:200-300卡路里每时 慢跑:400卡路里每时 脑运转:330卡路里每天 另外,午餐和晚餐平均每餐摄入热量为600卡路里。从热量的角度,推荐摄入热量2000卡路里 = 600*3 正餐+ 200 零食。 但是为什么不是300*6呢? 用消化道运动推算如下: 根据此图,吃饭300min(5小时)后,胃基本排空,大肠大概装满45%的食物。这时我们假定大部分的食物已经被消化,营养物质被吸收,尤其是葡萄糖。5-6小时也是一般我们感到肚子空空,有饥饿感的时间。 激素/神经肽的分泌很多与进食有关,比如胰岛素在进食后大量分泌: 同理,胆囊收缩素也是进食后大量产生。相反,胃饥饿素在饭前大量分泌,副交感神经兴奋可促进分泌,进食后的激素和葡萄糖等可抑制分泌。 所以我们可以认为正餐进食的调节主要和消化道消化、运动、清空速度有关。所以有时我们吃了一顿大的午餐之后可能就不想在平常的晚餐时间吃晚餐了,因为还没有清空消化完毕。高蛋白、高盐等食物都会延长胃的清空时间。 进食后5小时饥饿也可以解释我们为什么要吃夜宵:假设我早上8点吃早餐,5小时后13点吃午餐,再5小时后18点吃晚餐,中间没有吃零食来延长我的进餐间隔时间,那么我很可能在23点的时候饿了,如果我还没睡。这就导致了夜宵的发生。 所以请参考前文的粗略活动消耗数据增加消耗量,比如一顿夜宵600卡=多慢跑1.5小时。 参考文献: https://en.wikipedia.org/wiki/Hunger_(physiology)#Neural_signals_from_the_GI_tract https://www.hhs.gov/fitness/eat-healthy/dietary-guidelines-for-americans/index.html https://www.sharecare.com/health/calories/brain-calories-at-rest Gastrointestinal Transit: How Long Does It Take? https://en.wikipedia.org/wiki/Blood_sugar_level https://en.wikipedia.org/wiki/Ghrelin#cite_note-pmid11897692-45 https://www.healthline.com/health/fitness-exercise/calories-burned-standing https://www.verywellfit.com/walking-calories-burned-by-miles-3887154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