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爸-黄任,哈佛大学教育学硕士,常青藤爸爸全学科儿童启蒙教育品牌创始人。 阅读原文 哈佛大学的学者公布了一项长达 75 年的研究项目的成果,其中几个结论相当让人震惊: 1、做家务,让孩子的职业生涯更成功 他们发现:从小干家务的孩子比不干家务的孩子,成年之后的就业率更高,犯罪率更低,总体而言变成独立优秀的成年人的概率要高得多。 对此哈佛的解释是,做家务可以培养孩子的很多能力: 比如铺床或扫地,能让孩子很有成就感,更自信,自我效能感很强。 比如做家务能让孩子感觉是家里的一员,要为家庭负责任,从而更愿意做个好公民。 比如和别人分工合作完成一项家务,还能锻炼领导与合作能力。 再比如洗衣服或刷盘子,能促进大脑发育,提升精细动作技能,让孩子更聪明。 这些干巴巴的理论,估计有人会觉得没啥说服力,所以你知道我又要举例子了。的确,在美国,有一个妈妈就出色地验证了以上的结论: 大儿子毕业于耶鲁大学,创办的公司以 9.7 亿美金卖给了亚马逊; 二儿子创办的公司,以超过 10 亿美金的现金和股票卖给了通用; 即便是最“没出息”的三儿子,也是个非常出色的软件工程师。 一门三将才,两个亿万富翁。 孩子们这么优秀,靠的可不是什么「祖坟冒了青烟」,而是非常简单的「做家务」! 他们的妈妈,出生在马来西亚一个贫困的家庭里。17 岁时,她来到美国,没有学历,也没有钱。 因为家里太穷了,妈妈必须要出去工作。但她不是让孩子在家里呆着,而是让他们成为自己的小帮手。 比如,妈妈做房产经纪人时,就让孩子们修理破家具、粉刷墙壁、打扫房间,或者是做一些基础的数据录入工作。 家里的家务活,妈妈会列出一张清单,让孩子们自己想办法一起完成。 “我们都觉得这样很不公平,但重要的是做家务确实教会了我们很多东西。它让我们从‘只考虑自己’变成了‘了解我们的责任’,也让我们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团队。” 儿子们把自己的成功归于家务。 做家务的意义,其实远不止于此。 2、做家务,让孩子的生活与婚姻更幸福 “爱干家务的孩子,将来离婚率低,心理疾病患病率也低。”这是哈佛大学的另一项发现。 为啥? 因为从小就干家务活的孩子,更能体会别人的辛苦,会更有同理心。 他们考虑问题会更全面,站在对方立场上理解他人、关爱他人。 这不就是婚姻里,夫妻双方最需要的吗? 而美国的一项调查也证明了这点:“懂得彼此分担家务的夫妻,婚姻生活更美满长久。” 这并不是哈佛大学自说自话,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在 30 年前的一项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果。 专攻家庭教育研究的教授 Marty Rossmann 在 20 年的时间里,跟踪了 84 个孩子,了解他们在 3-4 岁、9-10 岁、15-16 岁参与家务的情况,并在他们 20 多岁时做了电话采访。 2002 年,Rossmann 公布了研究结果:成年人成功的最佳预测因素是基于他们是否在 3、4 岁时就开始做家务。 他还表示,如果一个孩子在 15、16 岁才开始做家务,往往会适得其反,因为孩子会觉得这是一种强迫,完全达不到早早就开始的效果。 这么一想,先不提为家里做的贡献,不早点让孩子做家务,那就是剥夺了孩子提升能力、获得幸福的最好机会,是在拖他们后腿啊! 看到这里,可能很多人要问了:「孩子几岁可以开始做家务呢」? //18 个月大,也就是孩子刚刚学会走路的时候// 如果你仔细观察,会发现这时候的孩子会时不时想要给你“搭把手”。 去超市,想帮你拿东西;做饭的时候,在一旁跃跃欲试。 当孩子有了“帮助他人”的动机时,这就是让孩子参与家务的最好时机。 当然了,这时候孩子大多都是照猫画虎,别指望他们能真的做好家务。 等孩子大一些,2-3 岁时就可以开始正式参与家务活了! @七优 @左歪 @李二娃 这几位老师家的宝宝就是非常优秀的案例! 当然总有人会担心: “这么小的孩子,做这些太危险了吧?” 那孩子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与“应不应该让孩子做家务”相比,这恐怕才是最大的难题! 所谓合适的年龄做合适的事,我也综合了各家意见,总结出了一张家务清单,请家长们收好啦! 孩子家务清单,跟着年龄走! ❖ 2-3 岁: ❖ 4-5 岁: ❖ 6-7 岁: 清单我们就列到这里,大家理解这个意思就好。 总之就是根据孩子的年龄,来确定家务种类和量级。 估计有不少人会问了: 如果孩子就是不喜欢做家务怎么办? 关于这个问题,网上有不少回复贴,方法也很多样。 比如制定奖励机制,给孩子做家务的动力; 比如用游戏的方式,让做家务变得有趣起来; 比如和孩子一起制订家务计划,孩子会更容易接受; …… 这些想法当然很好,对孩子也有激励的作用。 但我却想说,比让孩子学会做家务更重要的事是:让孩子真正领会到家务的意义。 家务,是家里的日常事务,关乎每一个家人。做家务,是家里人表达爱、相互照顾的行为。 曾经看过一个视频,是一个台湾妈妈在教训不想做家务的女儿,让我印象额外深刻。 妈妈只问了女儿一个问题:「你要做‘家人’还是‘客人’」? 「家人就是互相帮忙,也要做好自己的事儿,而不是只顾着在一边休息」。 而客人就是「吃完东西,玩一玩就走了」的人! 这么一个简单的问题,让女儿不仅知道了自己的错误,还承诺说以后要收拾自己的玩具。 我只给小小常放过一次这个视频,之后再叫他帮忙而他以各种理由推托时,只要我说「你想做家人还是客人」,他就马上笑嘻嘻起身了,屡试不爽! 其实不仅是孩子,爱做甩手掌柜,把家务都抛给别人的爸爸或妈妈,也都是家里的「客人」!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