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妍,致力为全职/职场妈妈提升效率及竞争力,分享孕产及育儿经验。 阅读原文 从孕期开始写到娃 2 岁。想到的都写了。 【孕期】 1.产前超声诊断学 当年孕晚期,被医生判断为 FGR(胎儿生长受限),宝宝从偏小 1 个月逐渐变成偏小 2 个半月,完全是慌了神。 胎儿偏小 + 当时三维左心室的强光斑,医生把我从“产科”转到“产前诊断科”。 老公在异地工作,31 周时,我到医院复查彩超,然后被医生要求住院打点滴。 印象非常深刻是,住院部医生对我说过“颇为过分”的一段话, 你三维左心室强光斑,本来就有问题,当时应该直接转产前诊断,并且做羊穿。 (我了解过,强光斑大概有 8 成可以自行吸收) 你现在偏小 2 个多月,问题还是很大。有些问题,不是三维可以看出来的。昨天我们才接了一个孩子,出生没有耳道,也是偏小 2 个多月,这个怎么看出来呢,没办法看。 我当时一个人在医院,因为医生的那些话,几乎崩溃。 后来,医生给到的方案是,羊穿时机已过,36 周足月剖,到时候再看什么问题。 随后辗转到了省专科医院重测彩超,偏小 2 个月,情况稍好。况且,因为宝宝各部位是匀称地偏小,省专科医生解释的说法是, 超声单位是 mm,估算胎儿的大小往往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彩超对操作人员的要求还是很高的,不同人,不同的检查方式、不同角度,甚至机器不同,必然会影响数据,因此孕晚期超声数据的准确性一般。 对胎儿是否需要羊穿的判断,除了对比实际孕周与测量孕周的差距,还需要特别留意胎儿的各部位数据,是否有单一指标问题,并且结合父母遗传因素(例如如果父母不高,股骨长也会有影响),进行综合判断。 其后,我在医生的建议下,住院打营养针,吃蛋白质,减少走动延长孕周,虽然 38 周还是偏小,但到了 41 周,顺产下我的宝宝,竟然有 6 斤 2 两,健康且是当晚出生最重的宝宝。 自此,这个 FGR 的的阴霾才从我的生活中散去。 而事实证明,脐带较细,才是宝宝偏小的最终原因。 由于这段经历,我查过很多论文,算是孕期开始的第一次扫盲。 【生产】 1.身体练习的助产知识 产前练习,除了大家都知道的【拉玛泽呼吸法】,还要锻炼自己对身体的掌控能力。 让身体练习局部紧张和局部放松(练习方法:就是躺下来,四肢放松。随后试着左手紧张,其余右手、双脚彻底放松。如此类推练习四肢) 锻炼自己对身体的掌控能力,当生产实战时,当宫缩(紧张)来临,可以帮助自己做到全身其余肌肉放松,然后把关注力全然放在呼吸法上。 【产后 100 天】 1.追奶的知识 追奶,追的不是奶量,追的是奶阵! 刚开始追奶,我以为只要宝宝吃奶后多挤干净,或者在宝宝吃奶间隙中多挤 100ml,就能增加奶量。直至看了公号的泌乳知识。 追奶就是供求关系的变化: 要让你的乳房有这种感觉——从【供过于求】到【供不应求】的转变。 如何达成这种感觉的转变? 例如宝宝每天 6 顿,每次 100ml,每天产奶 600ml; 如果希望每天产奶 1000ml,但你还是每次只能产 100ml,则需要每天 10 次,除去宝宝吃奶的 6 顿,应人为对乳房进行 4 次有效刺激。 那什么才是有效刺激?如何可以刺激乳房产奶? 当奶阵产生时,奶量可以成倍上升。因此,我们需要做的,仅仅是每天增加 4 次乳房刺激,产生奶阵为一次有效刺激。 所以,追奶需要额外吸奶 / 挤奶,但不是为了追奶量,而是为了追奶阵! 后期,我转变了追奶战术,在宝宝吃奶间隙花 20 分钟激发一次奶阵,收集 50、60ml 左右的母乳就作罢,坚持大半个月,奶量变得很稳定,可以达到纯母乳。只是由于乳头康复不佳,只能通过母乳瓶喂 + 亲喂的方式坚持。 2.便便的知识 出生后 24 小时内:排沥青样的胎便,超过 24 小时不排便,需要排除是否有在生产过程中排便?是否有吃奶呕吐等情况?是否有肠梗阻? 第 2-4 天:从沥青样的胎便过渡到墨绿色,再过渡到金黄色的便便。 出生头一周:每天会有 3-6 次的排便,小便也从 1、2 次每天,过渡到 4-6 次每天(所以照顾小婴儿真的很累啊,排便排尿喂奶就过了一天)。 便便的颜色、形状、频率可以观察孩子的健康情况。 1-2 个月的孩子,一周不排便叫做“攒肚”,孩子精神好,不用吃药,不是上火,可以观察。 【1 岁以前】 1.医疗常识 发热。 发热不是疾病,而是症状,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单纯用退热药物,治标不治本。婴幼儿的退热药只有乙酰氨酚和美林、退热栓。 孩子睡眠好,就不需要叫醒吃药,因为吃退烧药是为了让孩子舒服。 出牙和明显的体温升高没什么直接关系,只能导致体温轻微的升高,明显体温升高一般是感染。 发热要排除流感、肺炎、尿道感染,要评估孩子的脱水状态: 小便 24 小时少于 6 次,眼泪减少,皮肤异常 早期的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单独看血常规很难判断,要注意医生不要滥用抗生素。 需要去医院的发热情况: 精神状态差、苍白、皮疹、胃肠道反应、脱水、体温反复升高、3 个月内的孩子发热…… 发热时必须做的观察行为: 记录发热情况(起热、最高值、退热时间),腹泻喝水咳嗽等频率。 少于 3 岁病因不明急性发热的儿童,发热时间多于 2 天,泌尿系统感染风险更高。 发热有 3 个时期,不同时机,做不同的操作。 我家宝宝 1 岁甲流住院,医生教的物理降温法: 每小时检测孩子的体温、手温、脚温。 当手脚发热时,适当脱掉衣物,进行合理的物理降温(温水拧干的毛巾,擦拭额头、手脚),目的是为了让宝宝舒服点。 当手脚不发热、甚至冰凉的时候,要适当添加衣物。 记得他甲流高烧时,我就在这个过程中熬了几夜。 咳嗽。 止咳药对 6 岁以下的儿童并不安全,因此它们的作用原理是抑制大脑对于“咳嗽受体”刺激的反应,不能有效排除呼吸道中的异物或分泌物,容易引发气道阻塞的危险。 2.婴儿吃小手、把东西塞嘴里,是他早期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 孩子早期的学习以感官系统为主,孩子除了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手摸,还会用嘴巴尝。这是孩子开放五感的一种技能。 所以,早期不要阻止孩子吃小手(保证多洗手就好了),也不要担心孩子会养成吃手的习惯(因为刺激多了,也就不吃了,如果继续吃手,那就变成了安抚性的行为,需要另当别论); 有些家长,看到小婴儿吃小手,就一边说“脏”一边强行阻止,甚至为了孩子不吃手,涂苦瓜水、辣椒酱等等,让我感觉心疼… 请允许孩子自由的感受世界, 滚地、摸泥土各种大人抓狂的事情,是他们独特的学习方式。 3.小婴儿喜欢扔东西不是调皮 接近 1 岁的宝宝,特别喜欢扔东西。你捡起来,他又扔,捡起来,再扔,乐此不惫。 以前我没小孩时,看到闺蜜的孩子扔东西,还无知地调戏说“这个宝宝真调皮”;现在有了孩子,才明白,原来他们是在做科学实验: 手一松开,东西就离开手了; 东西离开手,就往下掉了。 正如他们喜欢扔远、扔近,也是在验证不同的现象; 扔到桌子上、扔到地上,也在感受不同的声音。 太神奇了。 还有辅食知识: 老人经常喂孩子吃饭,导致孩子 2 岁半仍然不会自主吃饭,该怎么和老人沟通? 如厕训练知识: 如何训练宝宝如厕? 我在养育的过程中,学到了超多知识。 【2 岁】 1.孩子的脾气 孩子爱发脾气,是因为他的大脑发育中,情绪脑比理智脑的发育快得多。成年人可以用理智来调节自己的心情,但 20 岁以前,人们的理智脑是没有完全成熟的,所以当孩子情绪上来时,并不是他不懂事,而是他的大脑还没发展到那个阶段。 我们对待孩子的脾气,重点不是控制情绪,而是控制行为。 什么是控制情绪? 哄:不要哭了,给你看手机; 说教:你懂不懂,这样做很危险,发脾气也没有用,因为你 balabala...... 威胁:还哭,还哭就不要你了; 指责:不要吵了!不要闹了! 反应过度:怎么了?为什么哭?怎么啦我的小宝贝(问无数次) 那什么是控制行为? 对情绪包容,对行为管束——教会他正确发泄情绪的方法,例如 语言——我生气了 动作——闻花香 动作——吹气球 动作——告知孩子后离开现场(冷静处理冲突) 工具——发泄小屋(附图) 动作——跺跺脚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