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言,儿童专注力指导师、儿童先天气质指导师、感觉统合指导师 阅读原文 小宝宝不“拖拉”的,那真是“稀世珍宝”,太难得一见了。 包括我儿子,我见到的绝大多数小宝宝,都是家长眼里的“拖拉机”。 这个回答比较长,我会从现状、原因、解决方法三方面回答,并且附上几个小游戏。 几乎每个家长都会遭遇“拖拉机” 现在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尤其是对于全职工作的父母而言,每天的生活都像是打仗一样紧张。面对家里的小“拖拉机”他们无时无刻不希望孩子能够做事雷厉风行,可惜,孩子不是军营里的士兵,他们时常不听话,时而发脾气,而且总是拖拖拉拉。 每一个做事磨磨蹭蹭、拖拖拉拉的孩子,都会让我们头疼的不行。如果我们本身也是慢性子那还要好些,可如果当父母的是风风火火急性子的人,看到孩子做事慢吞吞的,总会不可遏制的心急如焚,火冒三丈,有的父母被孩子拖延的问题弄得很无奈,还会抱怨道:“我这匹快马怎么生了这么个蜗牛呢?”的确,面对有拖延症的孩子,父母的着急苦闷是很难用语言形容的,只有亲身经历的父母才能体会各中滋味。 当我们耐着性子问孩子:“你为什么这么磨蹭呢?”孩子一定会瞪着无辜的大眼睛,甚至会问:“我哪里磨蹭了?”这也难怪,因为他们的拖延是无意识发生的,孩子正处于人生之中身心快速发展的阶段,也许他们对拖延的理解还是不够深刻,甚至有些年幼的孩子根本不知道拖延什么意思,这就让父母更加抓狂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与孩子亲密接触的成人都企图改变孩子拖延的情况,或者帮助孩子彻底戒除拖延,然而他们中许多人即使使出 18 般武艺,威逼利诱、软硬兼施,依然没有效果,这是因为他们根本就不了解拖延产生的原因,也不明白孩子的心理特征,就会像无头苍蝇一样,毫无方向,这样一来对孩子改造的行为怎么会成功呢? “拖拉机”是怎么养成的? “快一点、快一点”,在妈妈一声声“快一点”的催促声长大的张小飞是个是个报社记者,每天回到家都需要把一天采访的稿子赶出来,其实一个晚上的时间对他来说是绰绰有余的。我们看看他是怎么安排时间的。 他打开 office 文档,泡上一杯茶,动动脖子深深胳膊准备快速解决战斗。但这时,微信来了条新消息,于是他拿起手机回复了消息,再打开朋友圈,开心的看完这一天大家都发生了什么好玩的事情。当他放下手机,在键盘上敲了几行字只有,肚子叫了,“该吃饭了。”他心里想着,拿起手机,十五分钟后选好下单,然后一边等待一边写稿。没多久,外卖到了,他接着吃饭的空打开优酷,追一追最近正在看的剧,刚好更新了,张小飞心想“时间还早,看完再写来得及。”于是吃完饭、看完剧。他终于重新开始写稿,而这个时候时针已经指向 10 点了。 写着写着,他觉得缺乏灵感,于是打开浏览器,搜学一下别人是怎么写的,打开第一篇网页,就被一条淘宝推送吸引了,逛了一圈淘宝、刷了一通微博、抖音,等他差不多反应过来的时候,已经是 12 点了,而稿子一半都没写完。 也许这个张小飞像极了我们自己,可我们谁都不希望孩子也像这样。 孩子每一个拖延行为背后都有父母不知道的深层次原因,除了性格因素的影响之外,更多时候是受到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受到家庭教育方式和观念的影响。要帮助孩子不拖延,父母首先要清楚我们家里怎么不知不觉变成了拖拉机制造厂。 “你能不能快一点?”似乎谁家都能听到父母怒气冲冲的冲孩子吼出这样一句。也许你会想,“这是上天对我的惩罚吗?让我生了这么个蜗牛?” 真的,孩子磨蹭还真跟天生的有关系。拖延并不只是一种坏习惯,有很多的研究表明,生理原因也会造成这中情况。在人的大脑功能分区中,与计划、控制、注意力以及执行有关的脑区,如果功能活跃度不高或者过高,都会影响到人做事的效率。比如一个孩子天生的注意力分散度高,就会极容易被各种事物所吸引,专心做事的效率显著降低。如果孩子的运动协调能力比同龄人弱,或者如果孩子适应环境、事物的能力偏弱,也会让他需要更长的时间去理解,一个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凡事都会“慢半拍”。 还有就是心理因素,好多家庭都有一个相同的特点,凡事拖拉的孩子,都以至少一个性格急躁、期望值过高和控制欲强的父亲,或者母亲。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他们往往不断给孩子施压,不断的督促和强制孩子完成他们的要求,根本不给孩子选择的机会,甚至有的家长一味的要求孩子进步,孩子无论做什么都不够好。面对这样的父母,孩子往往会产生很深的无助感、恐惧,最后只能选择将拖沓作为无意识的对抗语言,并强化了自己拖拉的行为。 第三种主要原因是来自于父母的包办或者错误示范。有很多父母常会觉得孩子慢,特别是在孩子小的时候,觉得孩子能力弱,觉得还不如自己替他做来得快、更省事,从吃饭、喝水、擦脸、穿衣服一点一点剥夺了孩子“自己事情自己做”的权利,这种包办代替不但剥夺了孩子锻炼的机会,使他们的自理能力和动手能力得不到锻炼,更让孩子的惰性越来越强,从来都不认为自己需要做事情,甚至脾气一天天见长。长此以往,形成了对父母的习惯性依赖,即使是面对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他也会磨磨蹭蹭,等待援手。有的父母则是平时自己不注意约束自己,懒懒散散、拖拖拉拉,起到了错误的示范作用,结果孩子有样学样,我们却还一心希望自己没飞起来,但孩子得飞的好。 怎么揭掉孩子身上“拖拉机”的标签。 1.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 孩子对于时间没有太多的观念,甚至连几点都不认识,尤其是对一段段的时间没有概念,他们往往不知道 10 分钟、20 分钟是多长的时间。 三岁的朋朋正在上幼儿园小班,对于时间完全没有概念。这天,妈妈告诉朋朋再有半小时就要出门了,朋朋当然不知道半小时是什么概念。妈妈指着时钟上的长针对朋朋说,“等到这个长针从这里转到 8,我们就是半个小时,我们就要出发了。”在这半个小时之中,朋朋一会告诉妈妈长针指到了 3,一会走过了 5,等到长针走到了 8,他们顺利出门了。 父母用钟表把孩子心中的时间变得具体化,让孩子觉得认识时间是一件有趣的事。如果父母有心,生活中有很多机会都可以帮助孩子感知时间。例如,在去游乐场的时候告诉孩子,一旦过了截止时间就游乐场就会关门了;在超市买牛奶的时候,告诉孩子一旦过了保质期就不能喝了;在接送孩子的途中告诉孩子,同样的一段路走路要多久,开车要多久,长此以往,孩子对时间的理解就会越来越深刻。 2.提升孩子的自信心 孩子迟迟不肯做一件事,很多时候是对自己缺乏自信,害怕、犹豫、焦虑,不知不觉就拖到了最后时刻。每次看到孩子退缩,有的父母马上就声色俱厉的要求孩子必须勇敢面对,殊不知,勇敢不是被逼出来的,唯有法子内心愿意面对,孩子才能真正勇敢起来。 孩子之所以“不敢”,一是害怕困难,二是害怕改变。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除了鼓励孩子,给予孩子信心和支持外,父母还可以有意识的让孩子遭受失败的磨难。很多孩子之所以害怕,不仅仅是担心不能取得成功,也因为无法面对失败、无法承受失败的后果。这些是在孩子从出生开始就可以顺势而为,比如孩子到了可以爬行的时候了,我们是帮助他在一次次失败后最终成功,还是随他去,直到他晚好几个月后才亦步亦趋的去探索世界?当孩子坐上餐椅,抓上一把事物就塞进嘴里时,你是帮助他更好的掌握吃饭的技能还是一口一口的喂饭?这些一件一件的小事,都是培养孩子自信心的极好机会。 戴尔·卡耐基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因为缺乏管教,他成了公认的坏男孩。9 岁的时候他有了一位继母,第一天父亲就指着卡耐基告诉她:“他可是全镇最坏的男孩”,然而继母却走到卡耐基面前,温柔的说到:“他不是全镇最坏的男孩,而是最快乐、最聪明的男孩。”这句话成了少年卡耐基激励自己的动力,多年后他成了享誉世界的成功学大师。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我们养育的是自己的孩子,谁也不是真正想要一个“别人家的孩子”,不断的职责和抱怨只能让孩子越来越“无力”,对自己失去信心。在提升孩子的自信心时,家长一定要善用赞美和鼓励的力量。 面对孩子的拖延,父母要做的不是抱怨,而是对孩子充满信心,放大和强调孩子的有点和进步。要善用赞美和鼓励的力量,但要注意两点:第一,期望要适中,符合孩子的实际水平,设定在孩子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范围内;第二,谨防虚伪、夸张的赞美,表扬孩子一定要建立在他确实做到的基础上,否则会导致孩子盲目骄傲。 3.培养孩子的专注力 我们在做一件有难度的事情时往往需要全神贯注,集中所有精力,唯有如此才能把事情做好。比起成人,孩子的专注力天生是更好的,但我们却特别容易破坏孩子的专注力。生活中大多数的家长都犯过这样的错误,在孩子专心玩的时候嘘寒问暖“宝贝儿,喝口水。”“宝贝儿,快,吃块苹果。”“宝贝儿,妈妈亲一口”,如果这时孩子表达抗议,妈妈常常觉得委屈,认为自己这是在关心孩子。但他们不知道,他们这样做其实就是在破坏孩子的专注力。 父母关心孩子的营养和健康无可非议,但也要寻找恰当的时机,对于天生好动的孩子来说,专心致志做一件事是很难得的,当家长不断的去打扰,不单会影响到孩子回过头继续全身心的投入,还可能就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到其他事情上去了,最终半途而废。 在生活中,当孩子专心做事情的时候,我们都要避免打扰他们。培养孩子的专注力要从小做起,比如一岁的孩子专心致志的吃饭,那么父母不要因为着急而去喂孩子;两岁的孩子在商场走着走着看到新鲜事不动了,我们也尽量不要因为急于离开而不断的催促孩子。父母在孩子小时候的默默等候,其实就是在保护孩子的专注力。 也许你会说,我家孩子已经长大了,怎么办呢?孟母三迁是非常脍炙人口的故事了,那么就赶紧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吧。为孩子准备一个尽量少受干扰的房间,同时自己也尽量不要在孩子学习的时候看电视、玩游戏,不要“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运用家庭小游戏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 1.计时游戏 多和孩子玩一些有趣的计时性游戏,可以增加孩子做事时的紧迫感。如 1 分钟找不同、2 分钟拼图、3 分钟收玩具、5 分钟穿衣服等等。孩子乐在其中,会非常积极地参与这种互动游戏,并努力使自己快起来。 2.亲子竞赛游戏 在家庭中比赛谁穿衣服快,谁先把自己的衣服叠好等等,可以让孩子在游戏中提高动作的敏捷度。 3.和自己比赛的游戏 帮孩子设计一张成绩表,先写下他完成事情的最初耗时作为起点,然后,每天记录实际完成的时间,如果孩子有进步,就给予奖励。这是改善动作慢的直接办法,还可以激发孩子进步的渴望。 4.互相监督游戏 与孩子一起制定一个互相监督的计划,让他监督自己有没有磨蹭现象(父母一方参与,另一方当裁判),裁判记录结果并及时报告。双方一起制定生活日程表,记录每天早晨穿衣服、洗漱、吃饭等所用的时间,一段时间后看有没有进步(为了维护他的积极性,父母要常让孩子赢)。 5.提前通知 在要求孩子做事情之前,事先告诉他待会要做什么,给他一个缓冲时间,等规定时间一到,再督促孩子从事下一项活动,比如,在吃饭前,父母可以先提醒孩子:“饭做好了,你可以再看 5 分钟电视,5 分钟后请你关掉电视,过来吃饭。” 希望以上小贴士能帮助家长建立对孩子的合理期望和正确的教育观念,一起正确认识和对待孩子的“磨蹭”现象,理解和尊重孩子的节奏,灵活运用有效方法,帮助孩子养成按时惜时、积极主动的好习惯。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