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艾菲,日本文化.动漫.艺术.旅行 阅读原文 我很喜欢收集街景的照片,无论是古代现代的,国内国外的,繁华贫穷的。因为我能从中感到一种看不见的生命力,岁月更替中它们的变化,更是让人感慨。 在众多的街景中,日本的街景是很有特色的,由于它的组成非常繁杂,今天我从以下五方面,来简单介绍其中的一个元素——街景中的那些看板。 【看板历史浅谈】【不同看板类型】【特色看板与街区】【日本看板影响】【存在的问题】 ✿ 看板历史浅谈 看板(かんばん),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广告牌,或者说是招牌。 日本江户时代随着运河的修建,迅速崛起为世界性的商业城市,为了吸引顾客,五花八门的看板也就出现在街道上。那时候的看板主要以纸质,木头材质为主,还可以通过灯笼为载体,上面会写有商号的家纹和宣传语。后来到了明治大正时期,随着明治维新的大成功,更多的西洋式的招牌看板,走进了日本平民的生活。 到了昭和年代,看板的材质规模性地出现了变化,【ホーロー看板】又叫珐琅看板代替了传统看板。这是一种金属材质表面涂有光泽的印刷制品,经久实用。珐琅材质的看板受到工艺限制,只能以简单的颜色组成,但这并不影响它们依然具有设计感。很多我们熟悉的老牌子,雪印,明治,不二家,森永,朝日新闻......靠着这些广告牌都能追根溯源。 日本战败后的自愈阶段,随着经济复苏到高速发展,看板也是搭上了经济的顺风车,无论从品类上还是造型上都开始大放异彩。看板大量的采用霓虹灯的材质,它比传统的搪瓷看板更加夺目,在夜色下也能闪闪发光。在日本泡木经济的年代,街道上变幻多端的霓虹灯看板,成为了那个时代的经典记忆,它就像日本经济沸腾的象征。 ✿ 不同看板类型 那么看板怎么定义好呢?材质上它可以包含木质,塑料,金属,不锈钢,铝复合板等等。广义上它可以是用于宣传目的的标志,标记,符号,广告,甚至还包括路标等概念。虽然我们说的【看板】通常是“板状物体”,但它进化到今天,它的含义其实非常广泛了。 人们初到日本的时候,总是会被街上五花八门的牌子吸引,一到晚上花花绿绿更是看不过来。其实呢它们也不是胡乱出现的,我找了一家看板公司的业务广告,咱们通过它的品类介绍图就能看出。看着很丰富,其实里面描述的在日本街头都很常见,对于小型店铺来说,最主要的是墙壁外挂式看板,内照式挂壁看板还有立式看板三类。 另外虽然有这么多看板门类,也不是随心所欲想怎么弄就怎么弄。日本看板是有政府规范存在的,多宽多高,用什么材质上都有各自的行业规范限制(会根据不同地区稍有不同)。人们总有人觉得日本的街景很有“记忆性”,我认为和它广告看板的规划有一定关系,因为如果我们跳出广告视觉表达本身,规范在底层早就提供了一种模板化的发展模式。 为什么这么说呢?你回忆一下日本街景,电线杆上的牙科广告,墙上一排大头议员竞选海报,临时施工的致歉立牌,吉野家门口迎风招展的小旗子,每个商店街那个牌楼一样的门脸,更不要说走进去后似曾相识的各种看板了。这些元素在视觉上看着的确特别喧哗,但是你只要多去几处,就会发现日本城市街头,虽然有量级上的差距,但是长得都非常相似的。 ✿ 特色看板与街区 日本看板和我们广告牌有个非常明显的不同,就是数量”巨“大,很多写字楼墙壁被广告淹没,而且看板很多都是竖条形状的,竖到什么程度,楼有多高看板有多高。上面布满豆腐块一样的槽位,展示着不同商家。当然按照广告位的大小和街区位置,价格会相差巨大。日本寸土寸金,一个小写字楼充满着各种各样的商家,大家都想提高曝光吸引潜客,自然把广告位做到极致。所以你在城市街头,先看见的不是楼,而是密密麻麻的广告。 由于日本看板文化发展的非常成熟,它早就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它就是一个户外的超大电视,第一时间向过客展示街区的特色。日本是一个比较容易孕育特色街区的地方,所以不同地方的看板也就非常有代表性。比如位于东京都的秋叶原,被视为 ACG 文化圣地,它的看板就以二次元动漫和偶像形象为主,注重感官上的冲击力,更新换代也快。 但是它的邻居,同样是千代田区的神保町,却是另外一番景象。这里的看板没有鲜艳颜色,也没有年轻活力的形象,有的只是朴素的店家名称,因为这些店铺都是古书店。如果仅仅看街景,平成时期的神保町和令和时期,观感上几乎没什么差别。也许这里的看板希望传达出的,是一种淡然平静的特质,文字的特质。 讲完东京,让我们把视线调转向关西的大阪。有次我在心斋桥迷路了,遇到了一面巨大的看板,老实说我从来也没在大街上,同时见到过这么多杀马特,不对应该是帅哥的大头贴合照,三层楼那么高,那种震撼感可想而知。在我察觉到自己的破球鞋和眼前这块欧式宫廷看板格格不入之时,我火速跑掉了......后来我才知道这里是非常著名的大阪牛郎店聚集区,只有最酷炫吸金的头牌才有资格出现在这些看板上,不由肃然起敬。 其实大阪可不只有牛郎看板,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地方。大阪被称为日本的后厨房,顾名思义就是好吃的很多。另外由于大阪人民性格豪爽,民风奔放,和关东人比起来两地的意识形态差别不小,所以大阪呢自然也是各种新奇看板的聚集地。比如道顿崛那片也是非常经典的看板聚集地,它拥有全日本最大的格力跑叔看板。 如果说看板在东京还能恪守着“板物”的形态,那到大阪以后就彻底天性解放了。走在饮食街上,就跟到了主题乐园似的,你能找到各种异型看板,抬头望去,有章鱼小丸子,饺子,河豚,大螃蟹,甚至还有一只手握着巨型寿司动来动去,脑洞大开喜感十足。食客走在街道上,即便是没那么强的食意,只是看看这些眼花缭乱的看板,也会想进去试试口味吧,因为实在是太好玩了。 和大城市的各自安好不同,大阪人特别热情,记得开始去日本的时候语言不通,在串串店连点餐都不会,在一家像深夜食堂那样小馆里,坐在我旁边的大阪阿姨主动帮我介绍哪个好吃。我日语不好,她英语不好,鸡同鸭讲着也竟然特别开心。大阪本身就是一个充满了烟火气的地方。漫步夜色中,你看这些夸张的看板,耳边再传来商贩们此起彼伏的揽客声,让人一下子想起宫崎骏动画的场景,下一秒就要被小怪物搭讪了。 ✿ 日本看板影响 咱说了一些特色街区的看板后,来聊聊日本看板和普通人的关系。日本很多人看到了看板的文化价值,所以会特别做收集,甚至还会有专门主题的展览。别看看板很重很难交易,但如果你有兴趣,还是能在一些旧街区或者二手交易市场上找到它们的。东京的话,可以去中野百老汇的 MANDARAKE 碰碰运气,它们有专门的昭和时代看板展示区,但不确定是不是可以购买。实在怕沉买个迷你的周边衍生品也不错。 看板最重要的是信息表达性。走在日本的街头,你很难去忽略路两边花花绿绿的看板。我们的眼睛天生就具有强大的阅读驱动力,会被颜色吸引,会阅读看到的文字,然后做出判断。如果生活是一场电动游戏,没有看板提供信息,剧情是很难进行下去的。对于普通人来说,看板就是一个又一个的动机,是衡量甄选,寻找目标的重要指引。 其实,日本的看板不仅仅对于使用者具有实用性,它在全球文化变迁中,像小说和绘画一样,形成了自己的风格。随着每年大量的游客来到日本,他们把所见所闻带回各自国家,加上互联网信息化的普及,极具“日本特色”的看板,变成了一种画面感,成为了一种文化输出,像一种“语言”被运用在更多意想不到的地方。 比如在《银翼杀手 2049》中,设计师为了打造未来城市的科幻感,就大量借鉴了日本式的街头看板设计,整体氛围也烘托的非常到位,获得了一致好评。虽然西方很难分辨清晰中国文化,韩国文化,日本文化的具体差异,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杂糅的四不像。但是让我觉得有趣的是,日本看板这种具有强烈实用性的产物,为什么会被经常使用在西方科幻题材的作品中?怎么能够将本国特色转化为一些世界性的代名词?本就是一件很值得探讨的事。 要知道很多出现在电影中的城市场景设定,往往现实中也并不逊色。 ✿ 存在的问题 不过你说日本看板发展就是十全十美的吗?当然并不是。 首先由于大量的看板外挂在墙壁上,风吹日晒下肯定是会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其次由于日本政府对于看板规范的标准还是比较宽容的,所以在看板太花花了,品类太多,也会引发一些问题。就像车载导航系统从来不能做的和运营图一样花里胡哨,因为会造成注意力分散。而且看板扎堆,文字聚集在一起真的不好辨别,曾经就出过很一些因为顾着看板而引发的交通事故。 文章开始提到看板不仅仅是形态上这么简单,它其实就是一种宣传造势的广告,所以再引申说一下另一种形式的看板——手持看板。夜幕下的饮食街路口,总会遇到年轻人手里举个广告牌,给店里指路拉客,其实老实说有点烦人,就和街上广告推销差不多。但这种工作因为门槛很低,偏体力劳动,所以在日本也是长期存在的现象。可是看着这些年轻人大好的青春浪费在街角,还是会觉得很可惜。 另外随着日本老龄化少子化等社会问题的恶化,大量的劳动力向主要城市汇聚,造成乡村的人越来越少,只剩下老人和孩子们,乡村变荒村。所以日本的看板不仅仅是上面介绍的那些光鲜亮丽的样子。乡村的看板密度其实要少非常多,外观特点就是体积上比较大,要考虑到开车时候的视觉识别性。乡村的看板不太成体系化,也就是看上去没那么正规,因为商业价值有限,后期也缺少维护,所以乡村的拉动经济能力就更有限,也算是个恶性循环。 ✿ 最后说说 关于介绍街景中看板文化的部分就先到这。说到看板其实最出名的是银座那片街区,最后小聊一下,我以前不是很喜欢银座,它给我的印象是人很多,很贵的商场,大人会去的酒吧,就不是自己可以消费的地方。即便人人说它是时尚中心,我觉得和纽约伦敦那些没什么区别。但是后来,在了解了一些日本历史之后,我对它有了全新的改观。 银座对于东京人,乃至于日本人来说,远远不止商业价值,更重要的是它无形的历史价值。从明治大正,昭和平成再到今天的令和,银座在这个国家起起伏伏的历史中,是人们对”新潮生活“的美好向往。不是从购物街的角度,而是从这片土地的角度去审视,我发现自己对于街道,城市的理解太表面了。 银座的最重要的标志之一,位于数寄屋橋的十字街头,是不二家糖果店的看板,夜色下灯光开启的时候,很多游客都喜欢在这拍照,因为看上去是非常震撼的。不仅仅是不二家,银座街区的这些个看板,都在争奇斗艳。 可若干年前这条街经历的会是什么呢?当时欣赏它们的人现在又在哪儿呢?看板从纸质,木质变成霓虹灯管,从霓虹灯管到我们现在看到的现代化材质。闪闪烁烁的组成东京都内的一抹彩虹,看板背后是暗涌的竞争,是这座城市不会停止的心跳。 我们今天的世界越来越小,人们飞到异国他乡去度假,其实是想拥有片刻的,与众不同的生活体验。越来越多的城市致力于把自己打造成为更具吸引力的去处。我相信要建立一座让人向往的城市,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因为城市是非常复杂的结合体,今天我介绍的看板文化只是其中万分之一。而且每个国家的模式也不同,没有高低之分,也无需生搬硬套。 但我想说,不只是日本的街景,世界上的每一片土地和我们人没什么区别,都是有血有肉的存在,它们会跌倒也会成长,就像少年从走到跑的日新月异一样。跌倒了有人扶一把,成长中注意大方向,其它就交给这片热土上的能工巧匠们吧。 城市背后,还是人的力量。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