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XenForo 1.5.14 中文版——支持中文搜索!现已发布!查看详情
  2. Xenforo 爱好者讨论群:215909318 XenForo专区

蝙蝠侠是一个反英雄吗?

本帖由 漂亮的石头2020-07-21 发布。版面名称:知乎日报

  1. 漂亮的石头

    漂亮的石头 版主 管理成员

    注册:
    2012-02-10
    帖子:
    487,766
    赞:
    47
    [​IMG] 不教书的塞涅卡,パフォーマティブ魔法少女 阅读原文

    首先回答问题:就《黑暗骑士三部曲》而言,不是。

    本文目录:

    - PART A: 反英雄的定义
    1)反英雄的定义与范例
    2)反英雄与反恶人
    3)反英雄与恶棍主角

    - PART B: 蝙蝠侠的「英雄性」与「正义性」
    1)《侠影之谜》:摆脱徇私,英雄启程
    2)《黑暗骑士》:自我牺牲,超凡入圣
    3)《黑暗骑士崛起》:回归平凡,传递薪火​

    •「反英雄」的定义

    在西方语境中,反英雄(Anti-Hero)的定义[1]大概如下:

    - 反英雄是「缺乏传统英雄所具备的一些优良品质,譬如勇气和道德感」的一类主人公。
    An anti-hero is a protagonist who lacks some of the conventional attributes of a traditional hero — like courage or morality.
    - 即便他们的行为可以是正当而高洁的,他们的动机也不一定同样正当。
    While their actions are ultimately noble, they don’t always act for the right reasons.​

    值得一提的是,缺乏(传统意义上的)「英雄品质」(heroicness),并不意味着大奸大恶。反英雄中的很多典型例子与一般意义上的恶人相去甚远:

    《霍比特人》的主角 Bilbo Baggins,其反英雄的一面在于他耽于安逸、反感冒险的一面,而就这一点来看,《新世纪福音战士》的主角碇真嗣,也可以算是一个反英雄;
    《神探夏洛克》的主角 Sherlock Holmes 被认为是反英雄的理由则在于他是一个「高智商反社会人格」,其行为的动机往往与善良、正义无关,而是追求一种智力挑战与个人享受。​

    因此可见,反英雄与(传统意义上的)英雄的区别在于,反英雄更强调其自身的人格缺陷与弱电,而从这个角度来看,反英雄反而比英雄更接近普通人

    同时,反英雄的对立面也不是英雄,而是「反恶人」(Anti-Villain)。如果说反英雄是「做出了英雄之举的小人或凡人」,那么反恶人就是「犯下了恶行的圣人或英雄」(最典型的例子,奥瑟罗和俄狄浦斯)。

    此外,还应当与反英雄区分开来的一个概念是「恶棍主人公」(Villain-Protagonist),而两者的区别在于,反英雄缺乏英雄品质,但至少在行为上是正义的;恶棍主人公(典型案例之一是纳博科夫《洛丽塔》中的主人公 Humbert Humbert)则只是担任了主人公的恶棍,其行为和品质都并不需要具备任何的英雄性和正当性。

    一言以蔽之,反英雄是有着「英雄行为」的「凡人」,他们身上的凡人性和缺陷要比英雄性更加突出

    那么,《黑暗骑士三部曲》中的蝙蝠侠 Bruce Wayne 符合这样的定义吗?这就需要从讨论他的英雄性与凡人性开始 ————

    • 蝙蝠侠的「英雄性」与「正义性」

    蝙蝠侠身上兼具凡人性和英雄性,但在诺兰三部曲中,被放大的显然是其英雄的一面,或者说这三部曲就像一个 Joseph Campbell 的「英雄之旅」故事模型一样,讲述了蝙蝠侠由《侠影之谜》中「憧憬着英雄的凡人」,到《黑暗骑士》中的「斩断尘缘、背负黑暗的英雄」,再到《黑暗骑士崛起》中「传递火把、完成谢幕的迟暮英雄」这么一个连续且形成闭环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尽管 Bruce Wayne 最终回归了凡人的身份,但是蝙蝠侠这个身份却从个人走向了一种信念和象征,从而摆脱了凡人性,成为了一种纯粹的英雄符号

    • 《侠影之谜》:摆脱徇私,英雄启程

    《侠影之谜》(Batman Begins)中的 Bruce Wayne,大概是蝙蝠侠最接近反英雄的时期。Bruce 与蝙蝠的因缘,以及他踏上英雄之路的理由,其实都不那么「英雄化」:蝙蝠代表着 Bruce 童年时期最深刻的「恐惧」,而父母的死亡则让「复仇」这个不够正当的理由成为了他抗争罪恶的动机。

    [​IMG]
    [​IMG]

    在经过影武者联盟的训练后,Bruce 耳濡目染地认同了忍者大师 Ra's al Ghul 所提倡的以牙还牙、以暴制暴的「平衡正义论」(Justice as balance),从而选择以暴力和恐惧来打击犯罪,并沉醉于其中,因此这个时候不论是 Bruce 本人仿佛花花公子一般的行径,还是他化身蝙蝠侠时滥用暴力(譬如通过酷刑拷问来获取信息)、强调恐惧的做法,都显得不那么像英雄之所为。

    [​IMG]

    可以说,这个时期的蝙蝠侠,很大程度上是「徇私的英雄」,对于正义和罪恶的定义完全依靠自身的判断,其英雄行为本质上是一种自我满足的行为。直到被 Rachel 和 Alfred 点醒,他才意识到,正义是需要经由他人认可和评判的,不然完全主观的正义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暴行(这一点在第二部中被小丑的理念所证实),进而逐渐开始寻找自己的英雄之道。

    [​IMG]
    [​IMG]

    这个时期的蝙蝠侠不但英雄品质有所缺失,其行为的正义性也有待商榷,因为他的做法更接近于私刑(lynching),不但是违法的,也确实是有失公正的。

    我曾与律师@许多的小兵器就蝙蝠侠的行为在法律上正义性做过相关交流,而据他所言,在刑法相关的理论中有这样的一种说法:法律可以惩治犯罪,是因为公民将自己行使暴力的权利让渡出来了,所以国家以法律的名义代替个人实施暴力打击犯罪;而法律之所以能比个人更好地作为裁定罪行的依据,是因为法律是一种社会公约,代表的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利益,其背后是社会的共同意志,同时有一套完善的体系来保证其实施,因而可以最大程度地确保公平正义。

    尽管超级英雄的合法性是个很微妙的问题,但法律在《侠影之谜》中并没有缺席。而 Bruce 所爱的女人 Rachel Dawes 便是法律意志的体现。她不光指出了 Bruce 行为的徇私本质( ‘Justice is about harmony, revenge is about making yourself feel better’ ),更催促他与哥谭市现行的司法体系达成协作,而这又一定情况下使蝙蝠侠的「非法行为」得到了合理化:就如同众所周知的「哥谭市悖论」所言,蝙蝠侠之所以要靠违法来守卫哥谭市,是因为哥谭市本身的司法机关就是存在严重漏洞的,于是蝙蝠侠的非正义便具有了合理性与可理解性,甚至可以理解为一种对于哥谭市现行体系的补充

    同时,Bruce 对于现行体制的抵抗,其实也并非完全的不正义,因为根据齐泽克[2]所言:

    就法律的超我辩证法而言,法律不仅仅定义了什么是「违法」(transgression),它也催生了对于其自身的违抗欲望。我们对于法律的服从并不是出于天性、处于自发的,而是始终与我们对于打破法律的欲望以及对于这种欲望的压抑共存。
    Superego dialectic of Law and transgression does not lie only in the fact that Law itself invites its own transgression, that it generates the desire for its own violation; our obedience to the Law itself is not ‘natural,’ spontaneous, but always-already mediated by the (repression of the) desire to transgress the Law.​

    就这一点来说,对于体制和法律的逆反心理,本身就是自然的,而 Bruce 对于这种逆反心理,不论是一开始的顺从,还是后来的压抑,都存在一定的正义性:哥谭市的体制本身就存在问题,所以这种抵抗不再是对于正义的违背,而是一种对于「失格的正义」的矫正;但这种体制并非完全腐败,毕竟还有像 James Gordon 这样拥有良知和正义感的人存在,所以蝙蝠侠选择与警方携手并遵循一边意义上的正义观,一方面是对于自身凡人性的抑制,一方面也是对于世俗正义观的回归

    由此,尽管《侠影之谜》的蝙蝠侠有那么一丝反英雄的意思,但是在影片的结尾,他确实值得成为一个不论是内在还是实际行为都符合传统世俗正义观的英雄了。更重要的是,在这里,他明确了两条自己贯穿整部三部曲的英雄准则:

    其一,对于正义的客观性的重视,即认同和一般语境中的寻常正义观(It is what I do that defines me);

    [​IMG]

    其二,不再制裁和审判罪恶,而是抗击非正义(stand against injustice),进而放弃了杀生与不必要的暴力(因为生命权是所有法益里位阶最高的,个体不具备剥夺其他个体生命的权利),选择了对于恶人「不杀,但也不救」。

    [​IMG]

    这两条准则即使到了后两部也一直为蝙蝠侠所坚持和强调,进而成为了他的「规则」,而这种对于规则的坚守,便也是蝙蝠侠与小丑之间最重要的区别。

    •《黑暗骑士》:自我牺牲,超凡入圣

    到了第二部《黑暗骑士》(The Dark Knight),在社会中引发了广泛反响、并和警方达成了稳定合作的蝙蝠侠,虽然存在争议,但已经逐渐被更多人看作是正义的象征,特别是一度被 Bruce 看作是「可以见光的英雄」(a hero with a face)的 Harvey Dent。

    Dent 这个人物固然可悲,但他对于蝙蝠侠的看法确实比三部曲中的大多数人都切合实际:

    - 蝙蝠侠并不是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的人。相反,是所有纵容罪恶、对于罪恶不作为的人赋予了蝙蝠侠执行正义的权力。
    - 对于现行体制失去信心的人们,会对蝙蝠侠怀有期望,并期待他的出现。
    - 但蝙蝠侠也无法永远担任正义使者 —— 「蝙蝠侠」作为一种机制,自身也存在着变质的可能,故而需要继任者(实际上 Dent 自己的遭遇就是对这一条最好的解释)。​
    [​IMG]
    [​IMG]

    同时,在亲眼见证自己的崇拜者因为盲目效仿自己而遇害后,Bruce 意识到了,自己并不适合作为普通人的英雄 —— 毕竟不是谁都能以个人力量对抗整个城市背后的非法势力。

    [​IMG]

    于是,Bruce 确信了 Dent 才应该是值得市民所尊敬和崇拜的对象,只因为他代表着整个体制的光明面,同时也能够引导人们去尊重和相信法律的力量,即真正属于大众又能为大众所用的力量。

    [​IMG]
    [​IMG]
    [​IMG]

    从这一系列行为来看,《黑暗骑士》中的 Bruce,比其自身的满足,已经相当懂得以整个哥谭的利益为优先了,而他对于 Dent 的认可,也是希望能够引导人们去相信和尊重秩序、遵守规则。这时的蝙蝠侠,可以说不但具备了英雄品质,更在试图从个人主义的英雄走向更广大、更「无我」的英雄,并拥有了自己作为英雄的价值选择(对于规则与秩序的重视)。

    [​IMG]

    随后,面对小丑的二选一难题,比起一直以来鼓励自己、引导自己的 Rachel,Bruce 选择了拯救代表着整个哥谭市希望的 Dent,这进一步代表着 Bruce 对于自身凡人性的抑制和扼杀(感谢 @彼得武 的指正,这里应该是 Bruce 选择了去救 Rachel,但是因为小丑故意告诉了他相反的地址,所以 Bruce 实际来到了 Dent 身边。不过从结果上来说,都是一致的,Rachel 的死亡,以及她在信件的告白中说自己为什么选择 Dent 的理由,都指出了她明白 Bruce 比起自己身为凡人的生活更执着于正义,而 Rachel 的死去更是进一步抹销了 Bruce 身为凡人所拥有的牵挂与期望)。

    [​IMG]

    同时,小丑作为蝙蝠侠宿命中的对手之一,其犯罪美学也颇能与蝙蝠侠的英雄美学互相映衬:小丑追求的是「无意义」、「无秩序」、「完全个人」,是纯粹追求个人享受而无所不为的「愉快犯」。他行为的一切目的就是破坏和嘲讽「秩序」的意义,因而与蝙蝠侠完全对立。

    [​IMG]
    [​IMG]
    [​IMG]

    但讽刺的是,作为能力出众的异常者,他也指出,蝙蝠侠和小丑是一体两面,都是为社会秩序所不容的对象 —— 这又突出了蝙蝠侠英雄之道中的「自我牺牲」特性,因为他所倡导的秩序和规则,是将他本人排除在常人范围外的。

    [​IMG]
    [​IMG]

    蝙蝠侠相信秩序,相信人有有所为有所不为,相信人们心中存在着普遍而朴素的正义感,而小丑则试图证明人性本恶,为了自身的存活而不惜相互残杀,两者在理念上的交锋,分别借由《黑暗骑士》中小丑布下的两场难题来体现:在第一场「个人感情(Rachel)与集体利益(Dent)」的选择中,蝙蝠侠输了;但在第二场的双船难题中,实际获胜的是蝙蝠侠:

    在双船难题里,不论是普通游客还是罪犯,最终都选择了放弃对于他人生命进行审判,这意味着双方都愿意尊重彼此的生命权,而这种仿佛巧合一般、但又出自于集体决定的善意,让蝙蝠侠意识到了自己所坚持的秩序拥有存在的必要性。

    [​IMG]
    [​IMG]

    同时,Dent 的惨剧,实际上也应证了他在一开始关于「凯撒从共和的守护者堕落为独裁者」的讨论 —— 个体也好,单一的体制也罢,都无法永久地成为公正的代表,而 Dent 作为心怀人性之恶的常人,即便再如何崇拜正义,也会因为契机堕落为恶人,这意味着单凭「可以见光的英雄」、「光明骑士」无法实现真正的公正与正义,人们需要可以背负黑暗,可以映衬光明的「黑暗骑士」。

    [​IMG]
    [​IMG]

    值得一提的是,被小丑灌输了「公平」观念的 Dent,其实也算是影武者联盟的平衡正义观的继承者 —— 两者都强调苦难和悲剧的平等性,认为让他人承担与自己所相同的苦难才是公正的体现,因而将公正从「保护大众的利益」扭曲为了「将自己的不幸扩大化」,因而也是一种「徇私」。

    [​IMG]
    [​IMG]

    相较之下,能够为了大众的利益而牺牲自己的蝙蝠侠,则体现的是一种「无私」的正义,它并非完合理(这是第三部所讨论的内容之一),却能够与徇私抗衡,进而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就好比蝙蝠侠背下了小丑和 Dent 的罪恶,让死去的 Dent 成为了正义的象征,进而在自己和 Dent 的牺牲之上实现了其他多数人的正义与和平。

    至此,提出并贯彻了自己的无私正义观的蝙蝠侠,即便在剧中身负恶名,其于行为和动机来说,却完全无愧英雄之名,甚至可以说是最典型的「普罗米修斯式英雄」—— 自我牺牲的英雄。如果说《侠影之谜》中的 Bruce 还多少有点反英雄的性质,那么《黑暗骑士》中屡次实现自我牺牲的 Bruce 则是彻底扼杀了自身凡人性的、完全的圣人。

    实际上,蝙蝠侠、小丑以及 Dent 三者之间的关系,其实是非常具有隐喻性的:根据 Daniel Boscaljon[3],如果我们把蝙蝠侠和 James Gordon 等人看作是正义的捍卫者,而把小丑看作一种绝对恶,那么同时受到两方影响的 Dent,就如同的他在片中后半部分一样,是个「两面人」。这种「两面」不仅仅是对于他立场的影射,更体现了导致 Dent 堕落的根本原因 —— 矛盾。

    Paul Ricoeur[4]在其著作 Fallible Man 中提出,人类(在感情上的)的脆弱性(affective fragility)来自于矛盾,而这种矛盾往往是潜在的、内化的,是一种内部的不均衡(internal disproportion),并主要体现为思想(thinking)与实际生活(living)之间的矛盾,而这种脆弱性则是人们发生「堕落」(falling,在此处 Ricoeur 对其定义大概可以理解为「对于自身原本价值系统的否定」,并非完全贬义)的根源。

    Dent 的堕落确实来源于其正义观(thinking)与其遭遇(living)之间的矛盾:原本相信正义与公正的他,发现公正并不能给他带来真正的「公平」,进而否定了自己所坚持的正义观。小丑用来诱使人们堕落的手段其实也只要是刻意制造这种矛盾,即强行制造 thinking 与 living 之间的对立,像是他出给 Bruce 的二选一,以及双船难题,都是将正义和公正等道理准则放到了生存的对立面上,从而迫使人为了存活去违背自己的信念。

    这样来看,蝙蝠侠的英雄性,也来源于其对于自身脆弱性的克服 —— Bruce 在两次难题中都选择了相信正义与秩序,为此不惜否定了让自己生存下去的各种必要条件。由此可见,蝙蝠侠的正义性,存在于对于 Bruce Wayne 作为凡人(的脆弱性)的否定之上。

    同时,从这一部开始,蝙蝠侠对于哥谭的意义,也开始与 Bruce Wayne 本人逐渐剥离开来:Bruce Wayne 可以是圣人,但为了正义,蝙蝠侠则必须是恶棍;到了第三部,这种状态又发生了反转,Bruce Wayne 回归了凡人,但蝙蝠侠作为人们心目中的一种「反抗体制不公的英雄形象」,则永久地流传了下去,并伴随着一代又一代的传承而得到了完善。

    •《黑暗骑士崛起》:回归平凡,传递薪火

    由于蝙蝠侠的正义性与英雄性已经在前两部中得到了充分的探讨与建议,在三部曲的结尾,《黑暗骑士崛起》(The Dark Knight Returns)之中,比起探讨正义,这一部则更多地探讨了身为凡人的 Bruce Wayne 如何进一步背负和终结这种需要否定自身凡人性的英雄使命。

    身为凡人,一味地否定自己的本性意味着自身的消亡,而在《黑暗骑士崛起》中,Bruce 本人的状态也呼应了这一点。恋人的死去以及自身理想的破灭让 Bruce 开始对于生活感到麻木,即便在《黑暗骑士》的故事结束后他逃避了七年之久,当下的 Bruce 仍旧无法逃离过去,无法向前迈进,同时其肉体的健康程度也在不断,于是他对于正义的执着也逐渐演化成为了一种自寻了断,这一点被与他有着相似经历的 John Blake(Robin)以及了解他经历的 Alfred 所察觉并指出。

    [​IMG]
    [​IMG]
    [​IMG]

    于此同时,作为与蝙蝠侠一起维护 Dent Act(登特条例)的共犯,James Gordon 也开始质疑这种依靠牺牲某个杰出之人来达成的正义是否有必要持续下去,而警察局内部对于他的排挤暗示着其「英雄迟暮」的境况与哥谭市体制的再度崩坏,而这某种意义上算是第二部中小丑的一些发言的应证(作为同样高人一等的存在,「英雄」和「恶人」都会被普通人视作怪物)。

    [​IMG]

    当自我牺牲式的正义逐渐失去生命力,而维护正义的系统也无法正常运转时,临近谢幕的蝙蝠侠,又逐渐回到了类似《侠影之谜》中的状态:

    他需要重新审视和寻回恐惧,从无意义的自我牺牲中走出:

    根据 Bane 所言,恐惧与绝望,与希望是一体两面,因为只有存在希望,才会存在挣扎,也才会存在绝望,所以找回恐惧意味着 Move On,意味着从寻死走向求生。
    同时,如同《侠影之谜》中父的所言,恐惧存在于一切生命之中,所以它也是凡人性的一部分;寻回凡人性,意味着寻回生命力,寻回成长的力量,进而可以打破僵局,再度 Move On。​

    同时,与猫女的邂逅,也一定程度上唤醒了他沉睡已久的情欲,因此也可以看做是回归凡人性的一部分。顺便,猫女在定义上倒是个十足的反英雄。

    [​IMG]
    [​IMG]
    [​IMG]

    同时,他也需要再度用当下体制中「非正义」的行为来纠正畸形的公正,但这一次,他没有再犯徇私的错误,而他的「非正义」也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譬如本片的第二主角 Gordon 和第三主角 Robin。

    [​IMG]
    [​IMG]

    当然,即便再怎么去尝试找回自己的凡人性,Bruce 作为人类在体能和精神上的极限也是无法改变的。蝙蝠侠能再一度守卫哥谭,但无法永远守卫哥谭,所以他需要继任者和传承者,而这些人,则可以是认同蝙蝠侠的正义观的任何人:继承了蝙蝠侠遗产的 Robin 也好,用朴素的善意来传达正义的 Gordon 也好,笃行蝙蝠侠传说的孩子们也好,对于正义抱有执着和向往的人,既可以是蝙蝠侠的继承人,也可以是蝙蝠侠的缔造者。

    虽然蝙蝠侠执行正义依靠的是其雄厚的经济实力以及强大的科技团队,但真正让蝙蝠侠选择了正义道路的,是当年「为无助的他披上外套、让他知道人生还可以继续下去」的善良的普通人 James Gordon。

    [​IMG]

    所以,在英雄史诗的终末,当英雄回归了凡人,与之相伴的是,觉醒了正义感的更多凡人。当凡人意识到了不可以一味依赖英雄、而是要靠自己去解决一起的时候,所谓「英雄」与「凡人」的区别,便彻底消弭,英雄性得以解构,凡人被赋予神性。

    [​IMG]

    于是,伴随着蝙蝠侠与「Bruce Wayne」在最后一次自我牺牲中离去,曾经身为蝙蝠侠的 Bruce 卸下了哥谭守卫者的身份,不再像苏格拉底所言的「哲学之王」一样代表与捍卫着哥谭的良知和秩序,而是将这种权力下放到了所有相信正义的普通人手中。

    至此,我们也许可以说 Bruce Wayne 不再是英雄了,但蝙蝠侠却作为着一种「stand against injustice」的正义观,永远存续于哥谭市之中。

    所以,身为凡人的 Bruce 有可能是反英雄,但「蝙蝠侠」这个身份,则是彻底的、纯粹的英雄。历经黑暗骑士三部曲的发展,「蝙蝠侠」已然不是具备英雄性的某一个凡人,而是英雄性与正义本身,实在黎明到来前,在黑暗中守望众生的无名英雄。

    而属于 Bruce Wayne 的英雄之旅,始于凡人,臻于英雄,又终结于凡人,就仿佛无数的普通人前仆后继,将英雄与正义向后世传递,以终将腐朽的身体,传递着不死的意志,仿佛星辰,永远存在于夜幕里。

    FIN.

    ENDING CREDITS:

    阅读原文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