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八画书生,独立影评人,和营销号不一样,只看好电影。 阅读原文 《大红灯笼高高挂》在威尼斯电影节上的的获奖并不是国内舆论诟病的以展现民族丑陋一面去博取外国人的猎奇眼光那么荒谬,它实际上是西方电影圈对张艺谋独特的视觉风格能够结合本土文化,同时传递正面价值观的一次积极反馈,同时也是对张艺谋在影片里展现出高超的场面调度、音画搭配、镜头语言、美术风格等导演手法的一次褒奖。 《大红灯笼高高挂》是张艺谋导演根据苏童《妻妾成群》改编的电影。该片在北美上映时,以 260 万美元的票房创下当时华语电影在北美的最高票房纪录。该片获得第 48 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银狮奖并提名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是张艺谋继《菊豆》后第二部提名该奖项的华语电影。随后,获得意大利电影大卫奖最佳外语片,成为第一部获得该奖的中国电影。1993 年,获得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外语片。2015 年,被英国《帝国》杂志评为影史百部最佳外语片第 28 位,是排名最高的内地电影。 本文主要从摄影技巧、色彩运用、音乐音效三方面分析该片中视听语言特色,正名主创团队的实力。 一 对称框式构图的隐喻性 1.女性的生存状态 ——囚 2.封建制度的影响——人性的束缚与扭曲 影片通过独特的对称框式摄影构图,色调搭配隐喻将影片中封建礼教“吃人”的主题完美的展现。电影随处可见的构图为框式构图,其作用与隐喻不言而喻。陈府在大全景镜头中显得格外宏大,一方面展示出北方四合院封闭式结构建筑。女性出现在陈家建筑群中显得尤为渺小。用环境衬托出人物的渺小,也暗示着女性在这个大院中的地位与命运。 影片大量固定的中全景镜头揭露出人与环境的关系,推动故事发展情节,暗示人物命运之向。在影片中不论是陈老爷会见高医生,还是梅珊唱戏,还是失宠的颂莲独坐,以及最后的新娶五太太锤脚……都有一个规律,就是人物始终是在门框之中的。镜头语言中经常将人置于在门框之中,暗示着一个“囚”。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陈府所有人都被规矩制度囚禁在这里面,所有人都得按这个规矩办事。唯一一个人是一个例外,那就是梅珊,在这种构图中她出框了,也暗示着她出轨了。在陈老爷揭穿颂莲假怀孕那场戏中,画面定格在下人与三位太太身上,大太太,二太太都在门框里面,唯独三太太梅珊不在,她的出框暗示着她接下来她的命运走向是面临与封建制度相对抗的,不顺从规矩,就会被陈府规矩淘汰出局。 影片整体风格都为冷色调,正好符合电影人物的悲惨命运,而唯数不多的暖色调是在颂莲见大少爷飞蒲这个场景中,颂莲与大少爷的位置是不同的,但是相同的是二人都在框里,飞蒲在窗口,颂莲在门框之中。此时的色温是偏黄色的,很是温情,是影片中为数不多的暖色调。这也表明人物心中所想,对于二人的情愫,用偏温情暖色调展现。 在画面中的构图中,颂莲始终是在门中,飞蒲也在窗口,二个人都在“口”中,构图的意思是二者都是被困在这个封建礼教家庭中,但是飞蒲走了,颂莲一直留在“门”中。可以说他们是天涯沦落人,也暗示着颂莲与飞蒲最后不同的命运。 而在梅珊被下人带去处死时,这时的镜头景别是远近景来回切换,将颂莲心中的疑惑和恐惧的心情传达出来。在最后一个俯拍全景镜头。颂莲在四合院中度步,点满了高高挂起的大红灯笼。隐喻着只要“吃人”的封建制度存在,女性们永远走不出去这个“囚”局之中的大院。 二 色彩的表意性 1.通过服饰展示女性心境与命运变化 2.主题色的分析——红 张艺谋曾说“我认为在电影视觉元素中,色彩是最能够唤起人情感波动的因素。”摄影师出身的张艺谋,对色彩的表现力可谓是非常擅长,同时也是他也是一位敢于挑战自我寻求色彩冲击力导演。影片中中的红与黑、 白与蓝 、冷色调与暖色调搭配使用可谓相得益彰。极大提高了影片视觉冲击力。 大红色的灯笼是贯穿全片的重要线索,作为夫权象征贯穿始终。红色灯笼代表着权力与欲望,这具象的载体,将封建礼教束缚迫害女性主题用视觉语言充分体现,受宠——点燃红色灯笼,失宠——封灯(黑色灯笼),争宠——对点燃灯笼争风吃醋,将人性中为获得权欲疯狂渴望展现的淋漓尽致。 电影中的每个女性人物的服饰颜色也代表着每个人不同阶段不同地位。红色在影片中象征着权利与欲望,地位与身份。红色的旗袍在影片中代表着地位与得宠,第一个穿红色旗袍出现的是梅珊,此时她在家里是得宠的,一句话就让新婚之夜的颂莲独守空房。 颂莲的服装是白色的也代表着她入世不深,属于单纯善良的状态,此时的地位也是任人欺负的,其他二位太太的服装都是偏素色的,远没有梅珊大红色那么夺目。当颂莲一直得宠之时,颂莲开始也穿上了红色的旗袍,此时梅珊穿的衣服是蓝色加红色,其他二位太太服装一直为素色。当颂莲失宠后,服装颜色变成了黑色的,当二太太卓云得势时,她的服装也从素色变成红色。这时的变化更加印证了通过服装色彩搭配,暗示着影片中女性人物的命运走向,更好地表现女性们对地位与权力追逐。 颂莲的一步步转变,巧妙利用了服装色彩搭配技巧。影片开始,她穿白色民国女学生代表着纯洁无暇。得宠之时大红色的旗袍,失宠后黑色服装蓝色的棉袄,到最后精神失常的白色民国女学生装。色彩上的巧妙搭配反映当时人物的心境,并且暗示着人物的命运走向。 影片通过对电影色彩的设计处理,渲染烘托出主题需要和特定的氛围,取得了强烈的艺术效果与个性的艺术审美。 三 音乐的艺术表达性 1.三段不同剧目对女性命运的隐喻 2.电影中出现的音乐不同风格分析 在影片音乐方面,主要运用了京剧,打击乐、笛声,女声哼唱四种音乐形式。在影片中起到推动故事情节,烘托感情氛围的作用。 在谈该片音乐的匠心运用时,不得不说该片的电影作曲者赵季平先生的创作风格。他在创作风格上历经了三个阶段:一是在《黄土地》中,音乐与影片风格一致;二是《红高粱》时,音乐已完全融入电影,加强了影片的艺术感染力;三是到《大红灯笼高高挂》时,音乐在思想性和艺术性方面超出了影片,达到一种新的境界。 影片的音乐紧密和人物关系人物命运结合起来极大的去推动渲染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梅珊先是开头唱《红娘》然后《苏三起解》最后《御碑亭》三次不同剧目安排,也暗合梅珊的命运,《红娘》出自《西厢记》是一个喜剧爱情故事,《苏三起解》是妓女苏三遇见良人,逢夫遇救的故事,《御碑亭》又名《王友道休妻》 梅珊所唱的京剧音乐,暗合影片中梅珊的一生,先是从下九流的戏子嫁入豪门,以为自己遇见了真心爱京剧爱自己的老爷,其实陈老爷爱京剧不假,也娶了梅珊,但梅珊在家中地位,无非就是一个供人消遣戏子罢了。 而颂莲在梅珊死之后,在她的房间放的音乐也是这段,这时候的音乐更像是暗示着在这个大院的女性们无法摆脱的悲催命运。这时的音乐更像是这个大院子里女性们有声无力的悲歌。 女声哼唱第一次出现是在颂莲新婚之夜,陈老爷被三太太喊走了,她把红灯笼举起,这时颂莲流泪。这时的音乐完美的展现出颂莲委屈又无处抒发的情感。 第二次出现是在她知道害自己的人是表面上对她好的卓云,第三次是在颂莲假怀孕时候,第四次出现是在雁儿死的时候,第五次出现是在梅珊被处死的路上,第六次出现是在影片最后结局,颂莲疯了在院子里徘徊。这些女声哼唱正是女性每次被迫害的时候,起到一种渲染女性人生悲剧气氛的作用。 锤脚的声音在影片中出现频繁,代表封建礼教的一种仪式,每当颂莲听见别人锤脚声音的时候,面部表情是不安情绪。锤脚的声音也让大院子的女性们更加明争暗斗,也更细腻地将“一夫多妻制”这种争宠的氛围营造更加突出,更加彰显出封建制度下男权的至高无上。 本文通过影片突出的三个视听语言特色角度分析,看见中国第五代导演张艺谋在中国电影的艺术探索与思想表达方面做出的贡献,有着突出的社会批评价值和文化素养启蒙教育的作用。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