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XenForo 1.5.14 中文版——支持中文搜索!现已发布!查看详情
  2. Xenforo 爱好者讨论群:215909318 XenForo专区

我所在的团队,已经让五万亩沙漠变成了固定的土壤

本帖由 漂亮的石头2016-02-05 发布。版面名称:知乎日报

  1. 漂亮的石头

    漂亮的石头 版主 管理成员

    注册:
    2012-02-10
    帖子:
    487,766
    赞:
    47
    库布其沙漠治理得怎么样?能大力推广他们的治沙经验吗?

    [​IMG] Izzy D,环保从业者

    我导师的导师是最早在腾格里沙漠治沙的那批人之一。1956 年,为保护包兰线,采用草方格设置沙障,再种植灌木,定时灌溉,其后,被固定的流沙表面形成生物土壤结皮,并随时间演替发育。这之后就不再不要太多人工管理,演替就能自然进行。但受沙漠地区自然条件的限制,主要是水分的限制,能承载的植被数量有限,整个系统只能发育到苔藓结皮间杂灌木草本的状态,离所谓的绿洲比较遥远,但沙丘是被固定了,并且不会再进一步侵蚀其他地区。

    我导师 2000 年起在库布齐沙漠进行人工结皮固沙的尝试,仅 20 多天就可以形成结皮,使流沙固定下来。目前库布齐沙漠达拉特旗固定面积已达五万亩

    [​IMG]

    远处的流动沙丘。风很大,坐下也就十多秒,鞋子衣服就成这样了。这也是流沙,移动沙丘最大的危害:不断往前推动,不断吞噬前方的草原;同时被风带走,形成沙尘暴。

    [​IMG]

    [​IMG]

    上下两图分别固定于 2004、2005 年,发育至今,地点在库布齐沙漠达拉特旗解放滩,已经不需要太多人工管理。但是一片片的绿树、绿洲,是不现实的。

    [​IMG]

    本人本硕博将近八年的时间都在做这个方向的研究,这个五月毕业,也曾经在库布齐沙漠达拉特旗解放滩、杭锦旗做过一段时间野外实验,犹记得第一次前往大漠时,心里涌现的使命感。博士论文研究的也是这方面相关的技术、原理。

    [​IMG]

    虽然还不够完美,但我们一直在努力,技术值得推广,但还需要联合各方面力量,还需要时间。目前这方面国家支持力度不大,希望未来会更重视这块吧。

    [​IMG]

    这是中科院和内蒙古林科院在库布齐建立的固沙实验基地。

    另外想补充的是,最高票答案里有很多失实之处。比如韩国人的爱心林,沙漠里没有那么多水,这种大片大片的树林根本不能存活,有限的水分只能承载有限的植被,人工长期灌溉根本不现实。这就是沙漠治理最大的难处。所以,所谓的爱心林都是门面工程,摆样子的,真有用的话,沙漠早全绿了。文中日本人的方法也无法推广,原因还是水源,他们只不过是选了一个水资源比较丰富的点,搞了点植树造林工程,在真正的沙漠里根本没用,离真正的治沙还远。所以推广到腾格里沙漠之类的说法完全是无稽之谈。只有达到逐步脱离人工灌溉还能继续发育演替而不再次退化为流沙的程度,这片沙漠才叫真正固定了。日本人的方法在绝大部分真正的沙漠都不适应,说得不客气一点,在真正的沙漠里植树造林,那是饮鸩止渴,必须一直依赖灌溉,消耗当地的地下水,进一步加剧当地沙地的退化,是得不偿失的。另外还有热沙漠冷沙漠等等,情况更复杂。

    我并不是盲目否定日本人所付出的努力,只是想说,真正的沙漠治理是需要严谨的理论支持与独特的技术开发,绝不是一腔热血可以做到的。很多科研工作者在努力,所做的工作比老外扎实而深刻,付出远比老外多,不能因为是日本人就觉得格外了不起。

    再补充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我们固定下来的地区发育到最终阶段会出现很多灌木,这些灌木会越来越多长成一大片,然后超过这片地区的承载力之后就大量死亡,遗留的种子库随后又能继续萌发,重新开始。大概几年一个循环。有时候也会人工砍掉一部分,以控制灌木的规模。所以,沙漠变绿洲其实只是童话,让沙漠不再为害不再扩大同时某种程度上实现经济和生态效益才是比较实际的追求。

    本文照片拍摄于 2011 年,达拉特旗,解放滩。

    看到这么多朋友鼓励支持,真的非常感动。也忍不住再多说几句。治沙是一个艰难而长期的过程,而且能预期的最大的收益,是生态效益和间接的经济效益——环境改善、风沙减少、沙尘暴消失,经济损失减少等等。直接的经济效益——比如有几个答案,关于经济作物如甘草的种植——我对此是有些担忧的。

    首先是前面提到的地下水的问题,腾格里沙漠地区年降水 190mm 左右,库布齐地区稍微多点,290mm 左右,大量种植经济作物、植树造林的结果,是大大增加这部分地区的蒸发量,增加地下水的消耗,目前腾格里沙漠有些地区已经出现地下水水位下降的情况,已经引起关注。

    另外,沙漠地区营养极度贫乏,植物、微生物生存所需营养元素,如氮磷钾等等,都非常稀少,这其中有部分营养元素来源又非常单一,比如磷,基本靠降尘输入,在整个生态系统中含量非常稳定。磷是所有生物核酸大分子必须组分,种植经济作物,再收获换取经济效益,整个系统的磷素就在不断流失,这其实就是在消耗这片生态系统的最后生命底线,古往今来多少良田的退化跟这个原理是类似的。

    大自然太神奇而伟大了,人类的认知有限,很多行为由于短视而在许多年以后才饱受其苦,这种历史已经重演无数遍了。

    @DA 头@frank wang 两位朋友提到化肥的问题,确实是我没有说清楚,所以再补充两句。沙漠地区保持水、肥的能力极差,使用化肥能被利用或被沙土锁住的部分非常少,大部分都会随灌溉和降水而流失,最终进入地下水、河流、湖泊。水体富营养化、水华的爆发,其中一个重要污染源就是农业化肥的使用。这就是我所说污染的意思。

    阅读原文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