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标题:彩色玻璃的背后藏着一个有意思的小故事 Patrick Zhang,电气工程师 黑色玻璃当然存在。 我曾经做过试验,在透明的低熔点玻璃加入色料,制备成彩色玻璃的着色粉末。 低熔点玻璃的熔点是 400 度。在电炉中往熔融的低熔点玻璃中加入氧化钴,冷却后成为蓝色的低熔点玻璃块,再用球磨机磨成蓝色粉末,就制备成彩色玻璃的蓝色着色粉末了。 下图是试验电炉图片。当然,这台电炉照片是从网上搜到的,不是我当年制作的。当年我制作的电炉和它差不多,现在已经无法知道它的去向了: 用同样的方法,可以制备出绿色低熔点玻璃,色料是绿色的氧化铜。还有棕色的低熔点玻璃,着色色料是棕红色的三氧化二铁。 当我们把这三种色料,即蓝色的氧化钴、绿色的氧化铜和棕红色的氧化铁同时加入透明的低熔点玻璃中,则得到黑色玻璃。原理很简单,蓝 + 绿 + 红=黑色,这是电视显示彩色的三基色原理。 不过,我制备的黑色玻璃不是很纯,看起来是深灰色或者黑灰色。 为何如此?因为棕红色的氧化铁毕竟不是红色,使得黑色会有偏差。 那么能够做出真正的黑色?当然可以,只不过这样的成本很高。红色的色素是黄金,用黄金着色后能让玻璃呈现出鲜艳的大红色。这也是大红色的玻璃花瓶价格昂贵的原因。 讲个故事: 几百年前有一位荷兰人,是玻璃瓶生产厂的老板。某日在厂里和工人们一起劳动,用铲子把玻璃原料(海沙 + 碳酸钠 + 碎玻璃 + 等等配料)铲入玻璃熔窑内,不想居然把自己手上戴的结婚戒指也给铲进去了,很快戒指就被熔融的玻璃液给吞没了,老板后悔不迭。不想,这天从熔窑内流出的玻璃却有着美丽的大红色,美得耀眼,摄人心腑。 老板马上到银行买了若干黄金,并投入到熔窑内,期望能得到美丽的红色玻璃,但是玻璃液是无色的。他不死心,用厂子做抵押,向银行再次购买黄金,结果还是失败了。当然,这位老板破产了。 现在我们知道原因了,黄金的大红色必须在还原性气氛下才能实现。也就是说,熔窑内的高温气体必须呈现氧气不足,烟道内的气体二氧化碳少,一氧化碳要多,烟呈现浓黑色,这样才能出现还原性气氛。 黄金着色之所以需要在还原性气氛下呈色,是因为在高温下,黄金也会氧化,氧化后的黄金在玻璃中是无色的。但若气氛为还原性的,部分黄金能被还原出来,形成尺寸为纳米的黄金颗粒。这种黄金颗粒肉眼看不见,但它却会反射阳光中的红光,因此看起来是美丽的红色。另外,由于有金属微粒存在,在阳光下有金星的效果。有时又把它叫做黄金的金星红色玻璃。这种玻璃价值很高,用它做成的花瓶,可以是传家宝。 黑色玻璃的制备也是如此。它不能在氧化性气氛下生成。为此,我在试验电炉内放入大量铝粉,用它来吸收氧气,使得炉内的气体呈现还原性气氛,这样才能出现较为理想的黑色玻璃。黑色玻璃内有锰和铁的微粒,这些微粒大量吸收可见光,使得玻璃呈现黑色。 当然了,我们生产的黑色低熔点玻璃中没有黄金,而是其它氧化物,与黑色有关的金属氧化物是锰和铁。 有点意思吧! -- 看到评论区中的一篇评论,赶紧补充说明一下: 电视中的 R+B+G 合成后等于白色,而印刷术中 R+B+G 合成后却等于黑色,两者恰好相反。 其实,这从我们用水粉颜料绘画调色就能看出来。 玻璃中的颜色类似印刷术。 我把玻璃颜色不是很黑归咎于红色不纯。当然,其实绿色和蓝色也不是很纯。因此最后的结果必然就是灰色。 但是依靠了金属微晶的析出技术,它能大量地吸收外界光而不反射,于是最终的玻璃产品就是黑色的。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