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XenForo 1.5.14 中文版——支持中文搜索!现已发布!查看详情
  2. Xenforo 爱好者讨论群:215909318 XenForo专区

蝴蝶效应产生独特个性?相同环境下克隆鱼的个体行为差异

本帖由 漂亮的石头2017-05-25 发布。版面名称:知乎日报

  1. 漂亮的石头

    漂亮的石头 版主 管理成员

    注册:
    2012-02-10
    帖子:
    485,122
    赞:
    46
    日报标题:闹钟晚响了一秒钟,你的性格会因此改变吗?

    [​IMG] Mon1st,系统神经科学

    这是一个脑洞研究。

    我们常说基因和环境共同决定了个体性状。当人群中某项特质存在稳定的彼此不同时,我们认为这些个体差异或是来自遗传基因,或是来自成长环境,否则就是来自两者的综合。

    也就是说,如果课后自由活动期间李雷总喜欢坐在书桌学习,而韩梅梅则喜欢出去到处乱跑,并且日日如此,两个人的差异是持久而稳定的,那么我们认为两个人有个性的差异。这种差异可能是因为李雷的遗传物质决定他喜欢安静,或者李雷生长在一个安静的书香世家,还可能李雷从小吃的食物恰好开启了他潜伏的安静基因。

    但其实还有另一种可能。会不会是蝴蝶效应呢?也就是说,即使李雷和韩梅梅的基因完全一样,成长环境也完全相同(想象两个严格控制的楚门的世界,里面的群演都换成西部世界的机器人),由于极微小的随机差异(比如一岁零一天起床的时候室温差了零点一度,或者闹钟晚响了一秒),也产生了稳定的个性区别呢?

    老实说,我觉得这挺显然的。但显然的事情也需要量化验证:这些因素究竟能产生多大的区别?更重要的是,比起成长环境的差异而言,这些因素造成的差异是否可以忽略不计?

    毕竟,通常认为有对个体影响更大的变量。比如说,莫莉鱼是高度群居的动物,总是在海里成群结队游泳。那么相比起一条鱼长大的莫莉鱼,成长过程中如果有小伙伴一起长大,似乎会造成更大的差异才对——比如说,一起游泳的时候谁带头?吃饭的时候谁先吃?等等。

    作者 David Bierbach, Kate L. Laskowski 和 Max Wolf 就利用莫莉鱼姐妹彼此基因相同的特性实际测试了这一理论(莫莉鱼是以类似克隆的方式繁殖,后代和母体基因型相同)。

    [​IMG]

    莫莉鱼姐妹(基因型相同)被分成三组,第一组从出生起就在严格控制的实验条件下单独培养,第二组则先放在一起养一星期后分开单独养,第三组一起养一个月后分开。在七七四十九天后,对每条鱼都单独进行了开放域行为测试 (OFT)。

    OFT 听起来厉害,实际上非常简单,就是把动物放在一个空旷环境里,然后,拍视频看他动不动,动多少……

    [​IMG]

    如上图为两条鱼四次测试的轨迹。第一行是一条安静的李雷鱼,第二行是一条活泼的韩梅梅鱼。从左到右为四次测试,两次测试之间至少间隔两天。

    基因环境都几乎相同的个体表现出可重复的行为差异

    [​IMG]

    上图中,左边是单独长大的莫莉鱼,中间是一起长大一周后分开,右边是一个月后分开的。每组鱼都表现出可重复的个体差异:图中每条直线代表一条鱼游动距离-实验次数的线性回归模型,可以看出每一组的游动距离都有广泛分布。直线总是上升,表明鱼们每次测试时都比上一次游的更远,这可能包括熟悉测试环境和变强壮了两个原因。

    通过对每次测试中游动距离这一变量的统计分析,作者发现比起单独长大的莫莉鱼,和小伙伴一起长大的两组并没有表现出更大的个体差异

    也就是说,我们一开始考虑的假设

    毕竟,通常认为有对个体影响更大的变量。比如说,莫莉鱼是高度群居的动物,总是在海里成群结队游泳。那么相比起一条鱼长大的莫莉鱼,成长过程中如果有小伙伴一起长大,似乎会造成更大的差异才对——比如说,一起游泳的时候谁带头?吃饭的时候谁先吃?等等。​

    在这一测试中被推翻了。

    当然,这只是一个测试,共同长大组可能在其他行为上表现出更大的个体差异。但这一假设的确更令人怀疑了:也许人与人之间的差异,除了基因和我们通常考虑的环境因素(家庭背景、教育、地理因素等),还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微小的随机差异呢。

    来源:Behavioural individuality in clonal fish arises despite near-identical rearing conditions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一元论者

    阅读原文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