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XenForo 1.5.14 中文版——支持中文搜索!现已发布!查看详情
  2. Xenforo 爱好者讨论群:215909318 XenForo专区

别让孩子停下「探索」

本帖由 漂亮的石头2017-09-26 发布。版面名称:知乎日报

  1. 漂亮的石头

    漂亮的石头 版主 管理成员

    注册:
    2012-02-10
    帖子:
    485,189
    赞:
    46
    日报标题:总希望孩子能听话老实呆着的你,小心成为他自卑的「病床」

    [​IMG] 秦楠,心理咨询师

    3-5 岁孩子那停不下来的脚步,滴溜溜转悠的小眼睛和对一切都想「抚摸」一下的双手,再配上他们这个年龄段独有的旺盛好奇心就构成了家长嘴中始终停不下来的「慢一点」「别乱看了」「老实呆着」等等。这样的画面从一个角度看充满了爱与和谐,可是另一方面来看孩子的成长却在这潜移默化当中受到了阻碍。而如何在这一段时间内让孩子继续成长,其实答案就在身边。

    「探索!?」

    •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他们总是在不停的做着「自己喜欢的事儿」或者是用自己的方法「探索」这个世界。
    • 在车站的时候东张西望,一会焦点在川流不息的车群,一会儿又是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就是没有办法在将要来的公交车上看。
    • 走在路上的时候,总是在看道路两旁的行道树,而一路高飞的鸟儿又就将自己的注意力抓走,飞着飞着又看见目光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聚精会神地在看蚂蚁搬家而忘了跟上妈妈。
    • 在公园游玩的时候,总是一个没注意就看不见人而一转眼却发现正在考虑怎么和那只小狗「交流」的同时又在思考等会要不要抓住那个蛐蛐。当然也可能当你说「自己玩一会吧」的时候就一阵风似的不见了踪影而午餐的时候带着泥巴与脏脸怯怯地回到了你身边。

    那这样的情况下,作为家长一般又都适合怎么回应的呢?

    • 「别跑了,能不能老实在这呆一会?」
    • 「别乱看了,专心看车来了没有」
    • 「你怎么还不走啊,快点走,回家还要给你做饭呢,快点」
    • 「别动那些东西,多脏啊,回家电视上让你看个够」(当然电视看个够,几乎不可能)

    类似的回答和场景还有很多,不胜枚举。成人对于这样的事情总是在督促着孩子,然后孩子一脸不情愿的回到了你的身边或者是真的担心虫子会「吃了脑子」。而家长当然是想回到家中快点结束这一天对于这个世界的「探索」,准备安心休息。可是,我们却在不经意之间将孩子对于这个世界的探索阻断了。

    「同一个世界,不同的探索」

    要想知道为什么不经意间就将孩子对于世界的探索阻断,还需要这个阶段孩子和孩子眼中的世界都到底发生了些什么。

    3-5岁孩子的世界是什么样的?

    从 3 岁开始走路和说话,让孩子的探索「疆域」突然变得十分的「辽阔」。为了追求独立与自主,他们会开始比以往都更为「激进」地探索世界的方式,最主要的表现就是主动和这个世界发生联接。而驱使他们主动去探索这个世界的动力就是来源于他们对于任何事物的好奇心。这样丰富的信息涌入,让世界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一场即将开始的「大航海」旅行,试问这样让心潮澎湃的事情怎么能让他们按捺住自己的身体和头脑呢?

    而在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 8 个阶段当中,这个年龄段孩子面临的不仅是「自主」还有「克服内疚」,简要来说,「克服内疚」告诉了我们父母需对孩子发出的那些「探索世界的行为」要能够做出积极的肯定与支持,他们希望能够在超出自己家庭范围的世界做一些更为显示能力的事。而往往我们知道这些,可为什么「一错再错」呢?

    冲突的视角与不合理的预期

    如同前文中所列举的事例一样,当孩子走在路上「东张西望」「摸这摸那」「观察蚂蚁或者是天空」的(过程性视角)的时候,成人以威严与命令强行阻断了进程,并且用否定的态度强调我们认为正确的目的(目的性视角)。

    其中,孩子的视角的在于观察和探索世界,而成人的视角在于完成目的和达成愿望。我们希望他们可以「安静的等车」「不发声响的走路」「用欣赏的眼光看花」「像一个绅士一样的游玩」,这看起来可笑吗,可实际上我们都曾有过,只不过是谓之「你都多大了 / 像个大孩子一样」可矛盾的是我我们都知道,如果孩子真的这样做了,那可能往往意味他已经生病了。视角冲突下不合理的预期让我们用成人的要求去苛责一个探索的孩子,这样的行为势必会造成一些后果。

    便产生了在探索的过程中过多的保护,诸如「不安全」「脏乱差」「我来做」或「不听话」「坏孩子」等否定就一步步地让孩子停止了对于世界的探索与感知。

    不仅仅是为了探索

    所以,家长对于孩子探索的阻断不仅仅只是让他停止了探索,更将会是成日后一些不好情绪感受的「温床」。

    例如,总是「否定」的中止,让孩子产生内疚感与失败感,认为自己做了错事(对于世界的探索)而这样的内疚感与失败感很容易成为日后自卑感的「温床」。同样,过分爱护让孩子失去「自主」也会让希望掌握自主的他们产生自我怀疑与羞耻感,「不自信」与「怯懦」就会从中酝酿。

    生活就是最好的教育

    那么当遇到这些问题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与方法去解决呢?

    点点滴滴皆学问,「新鲜」的知识最重要

    当再看见孩子在车站「东张西望」的时候,不如不要呵责让他安静,而是分配任务让他去观察。例如和你书中看见的车有什么不一样,和别人告诉你的又有什么不一样,街上你看见的有多少种不一样的车,不同都在哪里等等。这些简单的问题就是对于注意的集中、分配;对观察的广度、品质这些能力的锻炼和培养。而当升入小学的时候你只需要合理的引导与迁移就能解决很多家长头疼的听课问题。而孩子不会厌烦这样的「游戏」,因为「新鲜」的知识最具有「冲击力」是印象最深的直接经验,方便大脑的调用与迁移。而这只能是在支持与肯定的环境得到的锻炼。

    用儿童的角度去预期问题

    当你们开始了一次愉快的野外活动的时候,如果你想到「我想去好好地玩一通」这样孩子的角度只能是合格的家长,而更好的家长会想到「我希望能好好玩的同时还能没有什么限制,做喜欢的事儿」这样从孩子的预期去思考问题。这个时候,在适当的安全保护下,开心的疯跑与玩乐就是正确的时间内孩子想做的事儿。这样的探索是对于他们基本社交能力的培养;信任他人与陌生环境能力的提升甚至是身体素质的一次锻炼,这样的能力可是不能在你的身边得到的。

    陪伴、支持、肯定是给这一个阶段孩子最好的礼物,不要让他们对于世界的探索被阻止,因为这样的探索不仅仅是对于世界的探索更是孩子完成自己、认识自己和对未来将要而来的成长做的蓄力与准备。

    阅读原文
     
正在加载...